不同的「臨終景象」與不同的形成原因
			
			「臨終景象」依其產生的「主因」與「助緣」之不同,可以大致分為下列幾種:
			
			1.     「四大分離」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包含一切記憶),與「助緣」:外在環境的「四大分離」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請參看「蓮花海」第8及20期「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
			
			
			
			
			 
  
			
			 
  
			
			
			
			2.     「腦內啡肽」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與「助緣」:外在環境的「腦內啡肽」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請參看「蓮花海」第21期「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 
			
			
			
			3.   
			
			 「業力」 
			--
			「主因」:由內在的「意識」及「潛意識」,與「助緣」:外在環境的「業力」配合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 分兩種:
			
			1.) 
			
			好的
			– 因
			
			
			a.  善報(請參看「蓮花海」第21期「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
			
			b. 
			自身修行之力而形成。(請參看「蓮花海」第22期「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  
			
			
			
			2.) 
			
			壞的 
			– 
			因
			
			
			a.  惡報、
			
			
			b.  寃親債主索償之力而形成。(請參看「蓮花海」第23期「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 
			
			 
 
			
			
			跟據調查記錄,大部份臨終者見到的景象都涉及
			
			1.      
			
			保護者或仇家:
			
			         
			
			好的 -- 
			見到已逝去的親人或友人、不知名的保護者、神或佛來迎接
			
			
			         壞的
			– 被一群惡形惡相的人或獸圍困、與一群面目迷茫的眾生為伍或同行
			
			2.      
			
			陌生的地方:
			
			         
			
			好的 -- 
			見到亭臺樓閣、花田、河川、光芒的地帶、鄉鎮或城市
			
			
			         壞的
			– 見到荒野、森林、黑暗、地洞、地獄
			
			3.      
			
			凌亂而無法清晣記憶的事物
			
			 
			
			
			究竟佛教,如何評論這些現象呢?佛教說人死後會在七七四十九日內正式投生,為甚麼臨終者還會見到已死去多年的親友來迎接呢?這些已死去多年的親友為甚麼還未投生呢?他們的顯現,究竟是臨終者的幻覺?抑或是真的呢?還有其他原因嗎?那些陌生的地方,是否就是將要投生的地方呢?有什麼情况,會令臨終者的正常投生受到更差的拖累呢?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亡者避開苦難,提升投生的地方呢?
			
			人類擁有四種「意識狀態」(請參看「蓮花海」第26期,「智慧的修行方向」一文),分別是:
			
			1.      
			
			貝塔波 (Betaβwaves) 
			– 
			日常生活中的「意識狀態」;
			
			2.     
			
			阿法波 (Alphaαwaves) 
			–鬆弛的「意識狀態」,例如進入初階「觀想」或「初步定境」、「精神身」與肉體開始進入緩慢脫離的狀態;
			
			3.      
			
			西塔波 (Thetaθwaves) 
			-- 
			進入高階「觀想」或「深層定境」的寧靜「意識狀態」;
			
			4.      
			
			德塔波
			(Deltaδwaves)–
			
			無夢、深度睡眠的緩慢「意識狀態」;
			
			
			究竟邁向死亡的不同階段,與當中的「意識狀態轉換」,是如何影響着臨終病者的思維及行為呢?與「臨終景象」的關係是什麼呢?(請參看「蓮花海」第29期)照顧臨終病者的家人及親友應如何順應「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來引導臨終病者的情緒及精神路向呢?「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可以相輔相成嗎?身體的「四大分離」也影響着「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應如何協助及引導臨終病者解決或減輕這些問題呢? 
			
			 
 
			
			
			邁向死亡第一個階段時的終極協助是什麼?
			
			
			陪伴者、親友、及專業的輔導員,在臨終者處於邁向死亡第一個階段時所要做的事情,就是:
			
			
			1.      
			
			接納與諒解.......(請參看「蓮花海」第30期)
			
			
			
			
			2.      
			
			聆聽與觀察.......(請參看「蓮花海」第30期)
			
			
			3.      
			
			分析與採用.......(請參看「蓮花海」第31、32及33期)
			
			
			4.      
			
			帶出與引入 .......(請參看「蓮花海」第34期)
			
			
			5.      
			
			共行與默契
			.......(請參看「蓮花海」第35至40期)
			
			
			
			 
 
			
			
			臨終者的情緒大致會出現的變化 
			(請參看「蓮花海」第41期)
			
			
			邁向死亡第二個階段時的終極協助是什麼?(請參看「蓮花海」第42期)
			
			
			邁向死亡第三個階段時,「廻光返照」的祕密(請參看「蓮花海」第43期)
			
			
			邁向死亡第四個階段時的各種經歷與「共死現象」(請參看「蓮花海」第44期)
			
			
			邁向死亡第五個階段時的正式告別(請參看「蓮花海」第45期)
			
			
			臨終景象與「共死現象」的啟示(請參看「蓮花海」第46期)
			
			
			「死後世界」的「危與機」和「對應死亡的訓練」(請參看「蓮花海」第47期)
			
			
			「死後世界」中的守護者是誰?什麼是「解脱」?(請參看「蓮花海」第48期)
			
			
			人死後最容易投生入「六道」中的那一個「道」呢?(請參看「蓮花海」第49期)
			
			
			人死後是否可以避過「再投生」呢?(請參看「蓮花海」第50期)
			
			
			不用「刻意連結物質」的「自動式漸變投生」(請參看「蓮花海」第50期)
			
			
			平生不作惡,是否就不會投生地獄道呢?最容易令眾生投生「地獄道」的陷阱是什麼?--
			地獄道 
			
			
			(請參看「蓮花海」第5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