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的分類
「密乘」之修持,於廣義而言,「上師」可分為六類;精義而言,可分為三類。
廣義的分類:
1. 一般之「上師」:指修持有素之「善知識」。「善知識」分四類,分別是普通眾生、地上菩薩、化身佛、報身佛。即使只是「普通眾生類之善知識」,仍須符合「菩薩地論」所列之八種條件,方為「圓滿」:「多聞大乘經典、持守菩薩戒律、具足修行證悟、悲心濟眾、無有畏懼、忍耐謙和、心離悔戚、善於言辭」。
2.
法門引導之「上師」:所有已受「別解脫戒」之若僧若俗者皆可。即是無論在家之「居士」抑或出家之「僧」,已受「別解脫戒」之「善知識」,均可作為法門引導之導師。
3.
懺悔之「上師」:犯戒可向之懺悔還淨。
4.
三昧耶戒灌頂之「上師」
5. 教授密續解脫之「上師」
6. 開示口訣及授記之「上師」
前三類為一般之「上師」,可隨緣度化;而後三類則為特別之「上師」,亦是「密乘」經常提及之「上師」。由於「密法」修持獨特,重視實修,會因應弟子之根器如何而決定是否攝受,非根器者可以拒絕教授,所以較為特別,要求嚴格,必須獲得「傳承上師」授權指派,方可傳法授徒。
至於是否需要「出家」,則並無規定。因為「密乘」著重「即煩惱、即菩提」。所有順境、逆境、三毒、諸善、愛慾,以至「日常生活」之一切煩瑣碎事,均可用作修持對像,訓練「心性」,故此無須像「小乘」一般,必須「出家」,以切斷部份煩惱,幫助修行。
現再詳示後三類「特別上師」之特殊性。
精義的分類:
1. 三昧耶戒灌頂之「上師」:藏語「汪」(WANG)。凡受「灌頂」之弟子,因受此「上師」之引領,獲授權可進入該「本尊」之壇城,及受持「三昧耶戒」(誓句),成為其具足「第一恩」之上師,故以後必須頂禮敬重此「上師」,並須視此師如佛;
2. 教授密續解脫之「上師」:藏語「窿」(LUNG)。受「灌頂」之弟子,必須進一步獲「口誦傳法」之授權,方可正式修持該法要,並須接受教導,學習如何修持儀軌,如何與密續之教授相配合等。因依循此「上師」之教導可「即身成就」,故成為其具足「第二恩」之上師,以後必須頂禮敬重此「上師」如佛;
3. 開示口訣及授記之「上師」:藏語「褚」(TRI)。已接受修持儀軌教導之弟子,若能獲「上師」授予修持法要之詳盡導引、重點口訣、直指心性、賜予授記(指「預言」)、賜予印證指導等,將可加速其修持之成就,免去漫長之摸索與疑慮,此為具足「第三恩」之「根本上師」,故以後必須頂禮敬重此「上師」如佛。
根本上師
若能於同一「上師」分別接受「灌頂」、「口授」、「導引、口訣」三種完備教授,此乃同時「具足三恩」之「根本上師」,應視之為「三寶」(佛、法、僧)與「三根本」(上師、本尊、空行)之「總集體」,集諸佛、菩薩之「身、語、意、功德、事業」於一身,乃一切根本加持、成就與事業的來源,恩海難量,必須極之尊重供養、親近承事、生起無比淨信。
修行者應以「修持」之階段,抉擇跟隨那一位「上師」,尤如「小學」階段完成,必須升讀「中學」,至「博士研究生」階段,亦是選擇「根本上師」之時候了。
尋得「根本上師」後,要極力保持師徒間之「三昧耶」清淨。「三昧耶」指曾於「上師」前許下之「誓言」,包括修持儀軌時所唸誦之「誓句」。
「三昧耶」一般被誤會為只可以跟隨一位「上師」,亦被時下一些有心人加以利用,修行者應以自身能力及實際需要而決定「上師」之數目。
一旦視之為「根本上師」,必須停止任何觀察。並要投以百分之一百的信任,否則「修行」難有進步。以往之修行人,觀察其「上師」長達十二年之久。
既然視之為「根本上師」,就要懂得如何與之拉近距離、融和、了解並預知其性格與思路、以至「心靈相通」,亦即是如何與「上師相應」。此乃一切密法修持之「要訣」。
因為「上師」乃「法」之寶藏,猶如雪山,弟子之精誠猶如陽光,熱誠令雪山融化,化為水份滋潤一切生物。一旦感動「上師」之「心」,傳承祖師之「加持力」亦如陽光般包圍而至。但必須注意,此「上師」必須具足---德、智、證量、清淨傳承與「修心」極佳之「大修行人」,此論據方能成立。
另一原因是只有視其為「根本上師」,才會將「灌頂、口授、導引、口訣」全套傳出。接受珍貴教授,必須供養「上師」,積聚福德、智慧種資糧,反之則有損福報。善財童子云:「佛菩提是由供養上師而獲得的。」供養之中,無論是財寶、知識、力量、身語意之修行,均須至誠全數供養「上師」,但以努力「修行」為最殊勝之「法供養」。《本生論》有云:【要報答「善知識」的恩德,最殊勝的供養,就是依教奉行。遵照「善知識」所給予的教授來修行,沒有絲毫的違背,這是最佳的供養承事,也是上師最歡喜見到的。】
若果視其為「根本上師」,全心全意、身體力行地供養,仍然無法學得「灌頂、口授、導引、口訣」全套教法,其原因可能是其中一二:
1.
由於你之誠意或福報不足,行為並未符合作為「根本弟子」之要求。
2.
由於你之根器、智慧與修持力不足。
3.
此「上師」修持有限,並無全套教法。因為一般「上師」只有「灌頂、口授」之「儀軌」教授,只有極少數具足「口訣」、「導引」之實證教授。
4.
「導引」分多種層次,一般「上師」只有最初層次之「導引」。深層「導引」必定與「修心」有關,亦應與「中陰教法」結合。
結緣「灌頂」
一般「結緣灌頂」,並無傳「戒」,彼此間更無「三昧耶」(誓句)維繫,只可視作彼此結下一個善緣,好等他日、今生、甚至無限世以後,有緣再遇。無須授「戒」的「灌頂」,究竟算不算是合格的「灌頂」呢?仍是一個大疑問!
在弘法之觀點上,廣結善緣,於眾生心內,種下菩提種子,令彼等對佛法生起信念與欣喜,是一件好事。但於求法實修上,並無幫助。
若受「灌頂」者生起貪念,祈望透過「灌頂」生起力量,滿足加持增益、添壽進財、支配他人、擊敗敵對、奪取所愛、以此自傲等慾念,生起「灌頂」愈多愈好之心態,令心內之「貪、嗔、痴」急劇增加,心性被扭曲、觀念被錯誤引導,與真正之佛法,背道而馳,對受「灌頂」者而言,是一宗悲劇。
若舉行及傳授「灌頂」者之目的為求「名、利、恭敬、供養」,所「灌頂」或所傳授之法,全部皆是求財、求壽、求權、求慾,巧立名目,以廣招,對舉行「灌頂」者而言,均屬毀犯戒律,無論其傳承或授權是否真確,皆可被列入為「假上師」。「施」與「受」此「灌頂」或「法」者,不單毫無利益,反添下墮「三惡道」之因。
若舉行及傳授「灌頂」者之傳承已被染,或者傳承與授權都是假的,「受」此「灌頂」或「法」者,受害之甚,將會超過受法者之想像無限倍。
現今「藏傳佛教」的紅教「大證量」者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寧波車一再強調:「那些不依循傳法規定而傳法的“上師”,或者並無資格的“上師”,胡亂傳出“灌頂”及“教法”,都會招致短壽、多病、多障礙的果報,受法者亦一樣。“灌頂”必定有要“守持”的“戒律”與“三昧耶”(即“誓句”),無論是“上師”抑或是“弟子”,都要遵守,否則會招致惡的“業力果報”。一經“灌頂”,“上師”與“弟子”之間,就會自然地建立一種“三昧耶”的關係,不可毁犯。」
所以修行者於「知見」上可以廣博,「修持」上必須專精。未明底蘊,或者無此需要的話,不應貿然接受「灌頂」,而「結緣灌頂」更甚。
「四依」與「四不依」
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協助修行者分辨「法」之真偽,定下四項原則:
1.
依義不依語:聞法者於佛法之理解,應依其義理吸收,不可執著文字,或解說者之譬喻。即是「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
2.
依智不依識:「智」指出世間智慧,「識」指世間智慧。應以智慧理解佛法,勿以世智辯聰曲解佛法。例如選擇「上師」,必須以出世間智慧抉擇,不可感情用事。
3.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時,為令眾生容易明白,心修行,於佛法之解釋,有時會用未達究竟之權宜教授,稱為「不了義」。程度日漸提升之後,應正確理解佛法,依可達究竟之教授修持,稱為「了義」。
4.
依法不依人:「法」具「真義」,不會因解說者之不同而改變。「人」指凡夫,對「法」之理解,因智慧程度不同,而作不同之詮釋。最終答案,應依「法」之「真義」。
(出處分別見於: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六、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九、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七、大智度論卷九、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大乘義章卷十一、釋門歸敬儀卷上)
於「密乘」而言,一位擁有清淨傳承、獲得授權、教證俱備、具德具智之「傳承上師」,被視為「三寶總集體」,並非一般凡夫。故此對其依止修行,與依法修行,並無分別。「法」之「真義」,並無文字可以直接解說,亦無人可以清晰直接解說,必須依靠實際修持,以親身體驗作為準則。但誰人可以為你印證這種體驗的程度呢?又誰人可以指引你將這種體驗提升呢?
所以「法」之來源,尤其是「實修之驗證」準則,由於無「經」可依,仍然依靠「上師」。要於此生即時走出九曲十三彎之迷宮,脫離無邊無際之劇痛苦海,仍須依止「上師」之真實教「法」。例如「法」之「實修義理」、「法」之「實修層次」、「法」之「實修口訣」、「法」之「境界驗證」、「法」之「境界提升」等。若只依「知識層面」之「法」,自行摸索,須要經歷不可預知結果之「三大阿僧衹劫」,浮沉於漫長的歲月,方可脫離輪。故此,「密乘」教授,可說是「既依法,亦依人」。不過,此處之「人」,是指「三寶總集體」之真正「上師」。
「傳承」的授予者是「誰」?
藏傳佛教最重視「上師」。藏傳佛教始祖蓮花生大士說:「我們的一切成就,决定於“上師
”。」所以「傳承」的頒授,必定是來自一直指導接受「傳承」者修行的「上師」或「根本上師」。因為只有這些「上師」,才是最了解接受「傳承」者修行程度的人。而這些頒授「傳承」的「上師」,亦必須是具有「傳承」資格及證量的「上師」,否則就是由一個「假上師」頒授「傳承」給予一位更假的「假上師」。
如果授予「傳承」的時候,並無證人在場,而授予「傳承」的「上師」又已經圓寂,接受「傳承」的人就必須尋找同一系統的、具有「傳承」資格及證量的「上師」加以公開認證。通過這個程序及得到支持的「上師」,就是具有「傳承」資格的「上師」。因為他不單只有一位具有「傳承」資格的「上師」授予「傳承」資格,更加得到其他具有「傳承」資格及證量的「上師」加以考核、認同及印證他的資格。
歸結
觀察與了解「顯教」與「密乘」之異同,可令彼此間之爭議消除。同屬「大乘」教法,義理相同,而實踐方法則各有差異。「殊途同歸」,只是此「途」因實踐方法不同而有「遠近」、「快慢」之別。
「上師」之爭議性,亦因此等差異而起。加上「假上師」之充斥,令更多誤解生起。「密乘」於實踐一途,「上師」之存在,極度重要,不可欠缺。
「顯教」以理解教理為主,憑一己之智慧程度摸索迷宮,對「上師」之依賴較少。故此於「上師」之問題上,較少爭議。
「世間法」尚且需要老師指導,更何況是「出世間法」之無邊智海呢?釋尊開示:「生死事大」,脫離輪或成佛,乃大事中之大事,又怎可以缺「師」而行呢?自身福報好,方可得遇明師。懂得以智慧抉擇,方可尋出人中之寶:「上師」。
有「願」者皆成,無「誠」者必敗。謹在此祝願有志脫離生死苦海之士,皆可覓得「如意寶上師」!
謹將經論及大德們對此之開示恭錄如次,以共沾法益:
《華嚴經入法界品》云:【菩薩(指由曾受「菩薩戒」之初發心眾生開始,經歷五道十地,乃至「等覺位」)若為「善知識」所攝,則不墮惡道。若為「善知識」所護,則不為惡友所誘。若為「善知識」所佑,則於大乘法得不退轉。「善知識」善護念,諸菩薩必能速疾超離異生位…..
】
《虛空無垢經》云:【阿難陀!善逝如來們不是顯現在一切眾生面前,然而「善知識」卻完全顯現而來教導佛法,種下解脫的種子。因為這樣的緣故,請重視「善知識」猶勝於善逝如來們。】
《集經》云:【善男子!應當對「善知識」具有恭敬心,恒時依止「善知識」,為什麼呢?因為智者的功德皆從他的身上而生。】
《不動優婆夷本事品》云:【「善知識」是引導我們到一切智位的護送者。…
若無救護皈依處,有舟亦難至彼岸,雖具圓滿諸功德,若無上師難解脫。】
馬鳴菩薩之《事師法五十頌》云:【彼阿闍黎者,弘持正法藏,是故當一心,輒莫生輕慢。常於阿闍黎,承事而供養,發生尊重心,則捐除障惱。…
恭敬闍黎者,等同一切佛,…
是最勝福田。】
寂天菩薩之《入佛子行論》云:【恒時親近「善知識」,了知大乘的法義,菩薩殊勝的禁行,縱捨生命須護持。】
無著賢尊者之《佛子行三十七頌》云:【依止何者罪過滅,功德增如上弦月,勝「善知識」自身,愛彼勝己佛子行。】
【若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正覺,必先於「善知識」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般若八千頌》
【善男子,汝於己身,當作病人想;於法,當作藥想;於精進修持,當作療病想;於「善知識」,當作醫王想。】…《四十華嚴》
迥向文
三恩所被
智育此文
過當求懺
功悉向
祈請三寶
長住於世
賜有情依
得師授記
發菩提心
利他為最
六度萬行
圓滿成熟
願諸法友
如侍親教
聞思修成
咸登佛位
圓
滿
吉
祥
修訂稿圓滿於西元2005年12月28日,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寧波車及其女兒,於當天親自帶引余及內子前往由大巖取者敦珠寧巴所授記
(預言)
之印度聖地。若於此地修持「黑忿怒母」之殊勝法要,可以更容易獲得成就。弟子在此以致誠、祈願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寧波車法體健康、長壽住世,大轉無上法輪,令所有如母有情,均能離苦得樂、早證菩提!如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