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述對「無知密」的註釋,是什麼意思呢?80分
答:
「無知」的定義是什麼?
「無知」的其中一種定義,是指「沒有知識,不明事理」。對某些事物的「結構、內涵、意義、作用」等層面的有關知識及事實理據,毫無認知。
作為「修行人」,其中一條要守持的「基本戒律」,就是不要對「一無所知」、或「無深入認知」的事物作出不恰當的批評。在佛法上,「無知」是「愚痴」的一種。
「密乘」在修持方法上,其「結構、內涵、意義、作用」等層面的有關知識及事實理據,於佛理上非常深入、細緻、深奧。由於「密乘」著重實際效用,因此在修持上會結合實際的環境、體性、心性等層面而互為「主因及助緣」。「密乘」可以說是「取心要於萬物、以諸境作助道」的一種修行宗派。
這種環環互扣的互動,也引伸出無窮的變化。尤其「密乘」在表相上,是「無拘無束」的。對於一般人而言,極難理解。對於修行佛法的人而言,若無深厚的佛法知識及證量,會很難明白其中的奧妙處。
例如「密乘」又名「密咒乘」,很多修行方法中都需要以聲音「持咒」。但同時也需要「觀想」,在「心」上下功夫。而「咒音」,大都以該佛的獨特「振頻」為主音,以收「更容易取得與該佛相應、以振頻生起獨特的〝定慧〞力令自己的佛性恢復」等效果,而並非普通的「不同方言的佛號」等不合「佛之振頻」的音聲。這就是為什麼「密乘」的修行方法,可以「更快速、更有效」的原因之一:與心相應。
因此若果不加深入的理解、查究,又無充足的證量作為理據,並不適宜對「密乘」的表相及修持法作出任何的批評,否則就會有「謗法」的因果。但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顯教人士,於歷年來對「密乘」加以不同程度的抵制與批評呢?例如以「依法不依人」來評擊「密乘」的「上師」制度、以「女身不可以往生淨土及成佛,必須死後投胎成為男身才有希望」來否定「密乘」的「即身成佛」、以「密乘」的「男女雙修法、忿怒尊相狀」來扣上「邪教」之名等。究竟誰對誰錯呢?
「藏傳佛教」的「男女雙修法」,是否邪法?
先講解最具爭議性的「男女雙修法」。有關「藏傳佛教」的「男女雙修法」,是一種「先修心、後修空性、再借助人身及大自然的陰陽特徵起動悲智雙運」以進入「於大樂中無執:空樂不二」的境界修法。並非「邪法」。
這種修持法要求非常嚴格,非一般人可以修持。「修心及空性」體驗不足的人,修持此法反而會墮入世間慾樂之中,甚至下墮投生「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非常危險。雖說「任何慾念應以面對的方式轉化為修行之助道」,但修此法而成功成就的人,億中無一。
此法被很多人利用作為騙財騙色之法,就像一些人剃光頭假扮出家人行騙一樣。並非此法或剃光頭就是不好的,而是「人心」的問題。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這是無可避免的。「敦珠佛學會」永遠都不會傳授這種教法的。如果有任何上師傳授此法,請立刻遠離此等上師。應如何選擇上師、或在佛法上的導師,請參看
http://dudjomba.com/html/How to choose Guru teacher.htm
「藏傳佛教」的「忿怒尊相狀」,是否兇殘?
在死後的「靈界」裏,由於物質的結構及密度稀疏,令以「心識」化現萬物萬狀的情況十分容易及普遍。也因此,「靈界」變得危機四伏、變幻莫測。對於不擅長以「心識」化現萬物萬狀的眾生、「執著心」極重的眾生、惡業重而滯留「靈界」的眾生、具善業卻投生因緣未成熟而滯留「靈界」的眾生、突然橫死而不知所措地呆留「靈界」的眾生、復仇心切而滯留「靈界」的眾生、因愛慾糾纏而滯留「靈界」的眾生、不知應付方法的眾生,「靈界」就像一個恐怖至極的屠宰場,而他們都是引頸待宰的羔羊。
在「靈界」中的屠夫,正是這批死後眾生的「冤親債主」,及六道中的一些惡毒「魔冤」。他們大都是惡心腸、惡形惡相的。惡鬼當然最害怕比他們更惡形惡相的眾生,因此在「靈界」中進行保護有緣眾生的本尊、菩薩、金剛、護法等,樣貌都是極盡兇悍的。好讓那批屠夫望而生畏、進而遁之。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策,避免「兩者相鬥,必有損傷」的局面,也是一種慈悲的智慧。
在「靈界」中,同樣遍佈著具旋風吸力的「惡道投生入口」。很多本尊、菩薩、金剛、護法等,會以身擋在「惡道投生的入口」處,其頭以獸頭作為記認,協助眾生走避勿近。以上種種,都是一種慈悲的智慧示現。因此沒有證量、不懂業力現實環境是何等凶險的人,不可以單憑表面現象,而妄加批評「密乘」的一些教法。
「密乘」的「即身成佛」,是真是假?
「密乘」的「即身成佛」原理,具有深層的「法性修持」根基。「藏傳佛教」中,紅教獨有的「大圓滿」教法,就是「密乘」的「即身成佛」根基法,也是一種當今最高的教法。
一般的修行人,都以為「法性修持」,只可「心悟」。而「大圓滿」教法,則是一種借助人身運行特徵、大自然機制,再配合「空性:非有非空」的心性,三者環環互扣的互動,互為「主因及助緣」的修行方法。這種「即身成佛」的原理,以「法性修持」為根,真實不虛。在歷史上,有很多「直接轉化物質為虹光身:由化身轉入報身」,再入「法界:法身」而成就的個案作為例證。而「藏傳佛教」的始祖蓮花生大士,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這種「即身成佛」方法,不分男或女。既無性別歧視,也無因為女性的身體結構有異而無法修持。在敦珠法王二世著、劉銳之金剛上師翻譯之《西藏古代佛教史》內,第85-86頁中,記載了如下之女性成就者:
1)
大成就者-17位
2)
大智慧者-55位
3)
得肉身化光成就者-216位
4)
誦持密咒得成就者-30位
5)
身化蘊光飛去之空行-25位
6)
其餘成就者-無量數
以上的情況,是顯教的人所無法理解的。因為在顯教中有很多人,即使分辨何謂「了義經」、何謂「不了義經」都分不清,更何況是如此深層的「法性修持法」呢?這些人還在捧著《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支婁迦讖譯):【其國中悉諸菩薩、阿羅漢,無有婦女。......女人往生者,則化生皆作男子。......
】,死硬的說:「往生淨土或成佛前要先變成男子」、「如果不依經文,我可以依什麼?」。(有關文章及影片,詳情請參看


《佛經》的結集,是由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依靠記憶而造的,而且在期間的約500年內,均無文字記載,全部依靠記憶及背誦而流傳後世。這些重要的歷史因素、及文化背景,也造成《佛經》被篡改的原因。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男尊女卑」,即使現在耆那教的德幹巴拉派,仍然採取「男尊女卑」的立場,僵化地相信女人若不投胎成功轉生為男人,就永遠都無法達成解脫。即使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例如大迦葉尊者等,都是如此。而佛經就是由這批尊奉「男尊女卑」的人所制訂,因此佛經被篡改為「具性別歧視」的經典,一點也不出奇。因此請這批顯教的人,不要再依「不了義經」了。
「變成男子說」可以被認為是一種「俗世緩衝劑」,奸險地意圖調和及解決當時「男尊女卑的思想」與「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真理」之間的矛盾衝突。
「成佛」的關鍵在於能否保持「心性上的一元、無執、無所得」。若果將「心性」局限在「男性或女性、二元」等等的執持之上,根本就無可能「成佛」的。作為弘法者,若果教育他人要緊緊地記著:「往生淨土或成佛前要先變成男子」,故然受教者一定無法「成佛」,施教者也同樣情況。無論怎樣修、辛勤地修,都不會成功的,這就是「自心局限」的因果。即使將來這位施教者糾正自心的錯誤,意圖進入「一元法界」而成佛,都會被那些受他誤導的人所報復,扯著他倒退下墮地獄。這就是「誤人也誤己」的因果報應。
但為什麼現今的顯教,仍然有這麼多的弘法者,捧著一些有多種版本、具性別歧視的經典,執著某一句,視之如珍寶地教育下一代,繼續留存著這些具性別歧視的教育和思想呢?沒有上述性別歧視語句的版本卻被掩蓋了。難道他們不知道「成佛的關鍵性」是什麼嗎?真正的答案是:他們都沒有證量,也無及格的佛法知識。如果有,又怎會陷自己和受教的眾生於「地獄之路」呢?跟隨著這些人修行或受教的人,即將進入「地獄之路」,已經是無可避免的可怕事實。
既然修行無須要執著男女相,請問經典應否將「變成男子」譯為「無男女相」呢?為什麼硬要執著「有男子相」呢?即使普通人,以普通邏輯,都知道這批顯教中人所說的是「性別歧視」。這批人,應該參看釋迦牟尼佛的「四依四不依」原則,不要停留在「無知」的惡業中。(詳情請參看
)
只有不懂「法性」的「無知」學佛者,才會捧著「不了義經」四處宣揚性別歧視,毒害人心。釋迦牟尼佛早有先見之明,教導眾生不要「皈依」這些人,並以「四依四不依」作為明燈,指引眾生不要「見《經》就依」。
根據《大般涅槃經》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僧寶」有幾種,但能否接受他人向其「皈依」的,就只有兩種。不懂「法性」的「僧寶」,只可以接受供養,不可以接受他人向其「皈依」。另一種懂「法性」的「僧寶」,可以接受他人向其「皈依」。「出家」受二百至三百餘種戒的「僧」,是「僧寶」的其中一種,但能否接受他人向其「皈依」,就要視乎他是否懂「法性」、懂修持「法性」、及能否教導「法性」。詳情請參看http://dudjomba.com/lake_of_lotus/content/52/htm/wisdom%20coming%20from%20Q%20&%20A%2021.htm
歸根結底,都是因為「顯教」沒有「上師」制度,無具證量的人指引,才會鬧出這麼多的誤解與「謗佛、謗法」之言。還要因「無知」而錯解「依法不依人」,闖下要所有眾生都無「上師」的彌天大禍,以錯解的「依法不依人」來評擊「密乘」的「上師」制度,真的是「好心做壞事」,愚闖「地獄之門」。(有關「顯教」錯解「依法不依人」,請參看
)
由此可見,「無知」的禍害是多麼的可怕。因此「漢地演密教者」舒囊卓之贊青喇嘛 (即劉上銳下之金剛上師)
所著的《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第30頁的敘述,【「無知密」:不解密義認同妖術,不親知識,妄評是非,顯密異轍而觀,執此以謗彼,劣慧愚迷,故見為密。】
意思是:【「無知密」的形成,是因為有眾生不理解「密乘」的深層修持方法、意義及理據,而錯誤地以表面的認同,批評說這些是妖術。這些人,由於既「無知」,又「無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無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卻又不親自學習這些專業知識,又狂妄自大地隨意批評論是非,將本是同根的顯教及密宗當成是不同的異轍而觀看。更執此誤解,用以毀謗彼等教法,劣根劣慧,既愚痴又迷失。將本來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的智慧與正確的專業知識放棄,形成這些專業知識好像很秘密似的。這是一種由「無知」而形成的秘密,故此這批「無知」的人見到「密宗」為「密」的表象,稱為「無知密」。】
近代文學家巴金在其著作《多印幾本西方文學名著》中說:「自己無知還以為別人也同樣無知,這的確是可悲的事情。」
《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坐井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其所見小也。夏蟲不可與語冰,非無冰也,以其未見冰也。…..」
整段話在比喻一般人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有的人受空間所局限(井蛙);有的人受時間所局限(夏蟲);有的人受知識所局限(曲士)。而「無知」及拒絕認知的人,都受著自己的「貪、嗔、痴、所知障、煩惱障、習氣」所局限,卻又喜歡「盲目的批評」。
《後漢書‧楊震傳》:「從小人之邪意,順無知之私欲。」
可以說,有些小人不單「無知」,還有邪意,以「無知」順勢地滿足自己的私欲。例如「無知地抨擊密宗以壯大自宗、以無知來奠定男尊女卑的優勢………」。有因必有果,「無知」本來就是「地獄的入口」,請諸君慎之。.........(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