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Vajra Master Yeshe Thaye,Vajra Master Pema Lhadren

 

敦珠佛學會(國際)

媒體出版系列

Series of Dudjom Buddhist Association's

Multimedia Publications

 

書籍系列    期刋系列  Journal Series   影音系列簡介 Audio-Visual Series introduction

Book Series  影片精選  文章精選

 

書籍系列

 

智慧的修行方向系列      瀕死體驗的意義系列     其 他 書 籍

作者簡介:移喜泰賢金剛上師     作者簡介: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智慧的修行方向系列

作者: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一個修行人要在「修行」上有所成就、有所證悟,並不是光靠刻苦的不停努力「修行」,而是智慧地選擇「修行」的重心與方法。只有在正確的方向與重點上下功夫,「努力」才會顯出它的功效,「修行」才會有所成就。

    試想想,如果「修行」的重心並非「修心」,與「一切唯心造」的佛法真理背道而馳,無論你多努力,都只會愈走愈遠,永遠無法到達目的地。如果「修行」的方法並不正確,愈努力,錯得愈多,豈不是「因加得減」?所以習慣性地停下來思考,是一種提升能力的智慧。

    在人生道路上,無論是工作、學業、修行、以至人際關係,“勤奮”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元素,亦是一種優秀品格。但若果想提升成功的質素、效果與速度,就必須多思考。無論做什麽、見什麽,都問一問“為什麽?”。將思考養成一種習慣,你的智慧,將會不斷湧現;思想領域,將會不斷擴闊。當然,高效能的成功,亦必定出現。

     此一系列的書籍,其中智慧的顯露,猶如明燈般既指引著一般的眾生,同時也燃起了修行人的非一般智慧。請勿錯過。

智慧的修行方向 (1)   智慧的修行方向 (2)  

 智慧的修行方向 (3)

請 購 表 格      返  回

 

作者簡介: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Vajra Master Pema Lhadren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跟隨地演密教者」 舒囊卓之贊青喇嘛 (福德法幢劉之金剛上師) 學習「密法」二十多年,並得 上師親自授予「金剛阿闍黎」(意即「軌範師」)灌頂。同時,分別於19811984年,親炙當時之甯瑪巴(紅教)法王依怙主  敦珠智者移喜多傑(無畏金剛智)甯波車,獲法王親自賜予法名啤嗎哈尊(意為「蓮花天母」/「蓮花燈」)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現以當今被公認為修持最具證量及德高望重之甯瑪派(紅教) 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為其「根本上師」。並得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賜「法衣」。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賜予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1)長壽佛像一尊、(2)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著作3函、(3)佛塔一尊,分別作為「佛身、佛語、佛意」之「陞座加持」之後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再托人帶來「兩套鈴杵、甘露丸一瓶、很多加持法物 」等作為「後續的加持」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也是敦珠佛學會的創辦人及指定導師之一,全力弘揚佛法,以利益一切如母有情。其所演譯之佛法深入淺出,見解精闢獨到。分別以真實體驗、科學分析、人生百態、經典故事、佛陀金句、深層分析、結構推理等不同的層面,將深層的佛法,以入世之事理,注入人「心」。即使已經對佛法有一定認識的眾生,在聽聞此等演譯之後,對佛法之認識不單更深一層,而且有「豁然開竅」的感覺。最令人讚嘆之佛法實修講解為「空性:非有非空」、「一切唯心造」、「業力不可思議」、「放生與因果」、「四加行之重要性」、7集之「生與死的奧秘」、13集之「顯密實修課程」、20多集之「藏密修持精華」、8集的「事師50頌」,還有其他種種的實修開示其中很多內容,均為前人所未能深入解釋的「精闢實修細節」, 因而突顯了啤嗎哈尊金剛上師的高度實修水準及智慧。

除此之外,啤嗎哈尊金剛上師亦具備卓越的領導才能及創新能力不斷進修新知識以協助弘法利生。諸如電腦知識、排版、影片剪接及製作、編寫資料庫程式、文書處理等,均好學不倦地盡心學習。近年更與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合力創辦「生命提昇慈善基金會」以推行「生死教育」,倡議籌辦「生命提昇醫院」, 《西藏度亡經》的救助與現實社會的需要及慈善事業互相結合,以利益一切面對「生關死劫」的所有人類,救助之法甚至可以遍及一切眾生,無論他們是否有任何宗教的信仰。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的著作、演講、出版之多媒體光碟、書刊、及雜誌,至現今已多達150餘款,更分別擔任《蓮花海》《生命提昇》雙月刊的總編輯,廣傳佛教之教義外,並著重於淨化人心提升精神力量,創建和諧社會

  由於啤嗎哈尊金剛上師的領導才能及創新能力得到廣泛的認同,分別:

A.  獲移喜泰賢金剛上師於20109授予「傳承上師」之資格;並於2011319日舉行正式陞座典禮。

B. 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將授予啤嗎哈尊阿闍黎「傳承上師」資格之事,向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稟告,獲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2010 112日從尼泊爾派專人賜予 (1) 長壽佛像一尊、(2) 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著作3函、(3)佛塔一尊,分別作為「佛身、佛語、佛意」之「加持」。之後夏札法王再於20101115日托人帶來賜贈之「兩套鈴杵、甘露丸一瓶、很多加持法物 」移喜泰賢啤嗎哈尊兩位金剛上師。(註:依怙主 夏札( 戚操) 生紀多傑法王,為當今世上唯一有眾多於數百年前出土的巖藏法要授記及預言的頂級法王。)

C.   因對慈善公益事業作出的努力,啤嗎哈尊金剛上師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獲得多項榮譽稱號:

  1. 2009年,由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和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共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辦的2009中國經濟發展論壇暨經濟人物系列評選活動”中,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被授予2009中國經濟發展傑出貢獻人物”榮譽稱號。

  2. 同年,由中國生產力學會、中國市場學會、和中國企業報社共同主辦,中央電視臺CCTV-2財經頻道之“中國財經報導”協辦,並得到中國企業管理科學基金會支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所舉辦的“創新中國-中國企業創新論壇2009年年會”中,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被授予2009年度中國企業創新優勢人物”之榮譽稱號。

  3. 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辦的“國際經濟論壇年會”中,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被授予2009年度中國百名改革創新風雲人物”榮譽稱號。

  4. 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特別邀請啤嗎哈尊成為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

  5. 2010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被委任為“中國對外貿易理事會”之理事

  6. 2010中國經濟發展論壇”中,啤嗎哈尊金剛上師榮獲“2010年度中國經濟優秀代表人物”榮譽稱號。

  7. 由中國公益總會、中國民營企業聯合會、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辦2011中國公益與經濟發展高峰論壇”中,啤嗎哈尊金剛上師榮獲2011年度行業十大誠信傑出人物”榮譽稱號。

  8. 2011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別邀請啤嗎哈尊金剛上師,成為其《廣東經濟》理事會之理事

  9. 20116月,中央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 委刊《中國經貿導刊 》理事會,特別邀請啤嗎哈尊金剛上師,成為其2011-2013年度理事會之理事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簡介 / 下載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昇座典禮

請 購 表 格          返  回

智慧的修行方向(1)

「修行」,就是「學習處理生命,以至最終可以輕鬆地掌握生命」的一種「真正實踐」。

運用「修行」於「日常生活」中,可以令你「脫胎換骨」。

莊子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意思是「善於處理生命,亦將會善於處理死亡」。能夠在生前積極面對生命,了解生命,學習處理生命,以至最終可以輕鬆地掌握生命,不再痴纏,不再輪廻,這種「善吾生者」,正是「生命的真諦」:既知生,亦知死。 

所謂「修行」,就是「學習處理生命,以至最終可以輕鬆地掌握生命」的一種「真正實踐」。此書對其中的智慧,作出層層深入的分析,觀點既實用,亦極之貼題兼創新,可以運用於「日常生活」,亦可以協助「修行」,靈活性與深度,均能融滙兼顧。書中所舉出的實例,發人深省。即使只做一個普通人,如果想「無負今生、有所成就、避免磋陀歲月兼處處碰壁」,此書實屬首選,必定不會令你失望。

目錄

第一章

1.       智慧的思考

2.  「方向」永遠比「速度」更重要

第二章

1.       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2.       「目標」的訂定

3.       短暫的「目標」

4.       不徹底的「目標」

5.       長遠的「目標」

6.        徹底的「目標」

第三章

1.       制訂「目標」的技巧

2.       付出的代價

3.       立刻進行 

第四章

1.       訂定「計劃」的技巧

2.       互相扶持、提高效益

3.       資源重疊與浪費

4.       互相牽制與矛盾

第五章

1.       「去蕪存菁」的「取與捨」

2.       「取與捨」的特定因素及條件

3.       主次不分

4.       掌握與「計劃」有關的實際情况與資訉

5.       避免與「目標」相反的後果

6.       以邏輯進行分析,不要被假象或謊言騙倒

7.       尋找「真上師」的三個步驟

第六章

1.       今生的資源組合與命運的關係

2.       「錢」從何來?

3.       歷史重演

4.       措手不及的打擊

5.       究竟是什麼道理?

6.       傳法的準則

7.       自救的智慧

第七章

1.       以「强」攻陣、掩「弱」避衝

2.       「專注力」與「悟性」在「潛意識」之中的影響力

3.       愈戰愈勇、遇强愈强

4.       「除煩惱,證菩提」的成功與失敗

5.       「避重就輕」與「培强扶弱」

6.       「神通」不敵「業力」

第八章

1.       「時間的規劃」與「耗用的準則」

2.       「時間」對成功與失敗的影響

3.       佛法弘播時被歪曲或流失的原因

4.       「像法時期」中的修行條件

第九章

1.       修行道路上的「時間規劃」

2.       終生閉關

3.       長期閉關

4.       三年閉關

5.       短期閉關

6.     修行與不修行的「因」與「果」

第十章

1.       日常生活

2.       「修心」的三種「心態」

3.       「小乘」的得與失

4.       「大乘」的得與失

5.       「密乘」的得與失

6.        運用佛法於「日常生活」中的「三種要訣」

請 購 表 格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簡介 / 下載    

 

 返  回

 

智慧的修行方向(2)

 

逆境的處世準則與强心七法

「逆境」,就是「學習處理生命,以至最終可以輕鬆地掌握生命」的一種「真正實踐」。

善用「逆境」於「日常生活」中,可以令你「脫胎換骨」。

障礙“成功”的最大樊籬,就是思想上的自我圍困

促使“成功”的最激要素,就是心理上的極限超越。

作者: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要應付「逆境」,必須先懂得「計劃」。此書乃《智慧的修行方向(1) 》的延續篇,在未開始閱讀此書之前,不妨先扼要了解《智慧的修行方向(1) 》的主要內容骨幹,有助讀者對「計劃」的整體掌握。

訂定「計劃」的技巧

「成功」的首要條件是訂立「目標」(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1)。因應個人的喜好、能力與理想設立「目標」,再配合制訂「目標」的技巧(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3),一幅關乎一生理想的宏觀藍圖,大致上已經完成。那麼下一步,應該如何進行,才可以確保「成功在望」呢?

下一步是訂定細緻的、具體的、有效率的、具策略性的「計劃」。為每一個大、中、小的「目標」制訂一系列的「計劃」,就等於為邁向「成功」而架設一系列可以互通的網絡公路。無數的「計劃」,在設計時,必須注意下列幾點:

1.     互相扶持、提高效益:「計劃」之間的連結,要達到互相銜接、互相補益、互相依靠的效果。…………(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4)

2. 「去蕪存菁」的「取與捨」無論是大、中、小的「計劃」,都必須因應某些特定因素及條件,進行排位及篩選。「計劃」本身的內容,以致「計劃」的應否存在或只作部份採納,都必須進行「去蕪存菁」的「取與捨」。

「取與捨」的特定因素及條件:

(1)         重要性:究竟這個「計劃」,對於要達成的「目標」,其助力有多大呢?這個準備要達成的「目標」,對於最終要達成的大「目標」,其助力又有多大呢?…………(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5)

(2)            付出的代價:生命是短促的、有限的。必須清楚了解「命運與資源組合」的調配特性,掌握各種「計劃」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再對各種「計劃」進行「取與捨」的篩選與調配,令有限的資源,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之內,「生生不息、用之不竭、物超所值」……………(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6)

(3)            優點與缺點: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長處、技能,亦有本身的缺點、死穴。要取得任何「目標」或「計劃」的成功,必須清楚自身的强項與弱項,以巧妙的安排,配合及運用自身的强項與弱項,用以設計「計劃」的內容與步署。這是篩選與調配「計劃」的一個「重要策略」,不可輕視。…………(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7)

(4)            時間與成效(i)無論規劃任何「計劃」,都必須考慮「時間的規劃」。「時間耗用的準則」必須是清晰的,而且要與「計劃」的成效掛鉤。時間必須耗用在成效大、回報率高的「計劃」上。將不同的「計劃」,以耗用時間的長短及其效益進行排位。將花費太多時間及精力,而效益及回報率低的「計劃」删除。將可以改善的「計劃」以「時間的規劃準則」進行修輯。這是篩選與修輯「計劃」的一個「重要方向」…………(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8)

(5)            時間與成效(ii)由於人的一生時間與精神,是極之有限的。如果你的「目標」是「在一生之內脫離輪廻或者成佛」,那麼你在此一生中的「時間規劃」與「時間耗用的準則」,將會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之一,必須十分慎重與理智。如果你的「目標」是「在一生之內往生淨土」,那麼你在此一生中的「時間規劃」與「時間耗用的準則」,可以較為彈性處理,但仍然不可忽視。究竟在修行的道路上,如何規劃一生的時間,才是最具智慧與成效呢?…………(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9)

(6)            時間與成效(iii)是否不進行「長期閉關」,就無法達成「在一生之內脫離輪廻或者成佛」的「目標」呢?如果想知道答案,請先回答三個問題,並且認識“運用佛法於「日常生活」中的「三種要訣」”…………(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10) 

        《智慧的修行方向(1) 》一書,十分詳盡地解釋了「計劃」的訂定要素,現在的《智慧的修行方向(2) 》一書,將會進一步解釋“在「日常生活」中的「逆境」,應如何處理,方可無礙於已訂定的「計劃」進行,甚至有助於「計劃」的成功。 願與諸位讀者共勉

目錄 

第一章

1.         錯誤的「時間規劃」

    (1) 無法連貫成效

    (2) 無法抓住關鍵

    (3) 引起各種衝突

2.         如何脫離龐大的「業力」網絡

第二章

1.         「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規劃」(1) 主綫連繫、打通脈絡

2.         「靜態修行」與「動態修行」的「相同點」與「差異點」

3.         「主心態」影響一切

4.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規劃」 

第三章

1.         主綫與脈絡的巧妙運用

2.         「修行方法」的比較準則

3.         對題的「修行主心態」

第四章

1.         靈活運用「心態」的修行方法

2.         修行成功的必備要素

3.         逆境中的修行 

第五章

1.         抽離角色

2.         保持鎮定

3.         應付逆境的「强心七法」 

第六章

1.         如何尋找衝破「逆境」的導向

2.         如何醫治情感的創傷

3.         「密宗」的「導引分析」 

第七章

1.         量力而為 -- 可以說是「逆境修行的時間規劃」

2.         逆境修行的策略

3.         投資、投機、與戒律

4.         如何解除「逆境」

5.         「逆境」的重複性 

第八章

1.         借助形勢以脫離逆境的三種方法

2.         靜候有利的形勢出現

3.         運用當前的時勢

4.         營造有利的形勢 

第九章

1.         汲納教訓

2.         改變弱者命運的三種心態

3.         如何在逆境中尋出路

4.         如何取得「永恆而徹底的成功」 

第十章

1.         提昇覺性

2.      禍福的互轉要訣

3.      如何培育出高質素的「覺性」

4.      延續「覺性」的因緣

請 購 表 格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簡介 / 下載     返  回

 

智慧的修行方向(3)

修行的關鍵位之一:咒語及音聲的奧秘與運用

天行世道運自然     順其勢兮易入境

適宜良法避堅鋒     成功暗藏咒語中

作者: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一般的普羅大眾,以至大修行人,其修行的目標,不外乎下列幾種:

1.         祈求世間的慾望

2.         投生善道

3.         脫離輪迴的引力

4.         成佛

要達成這四種目標,有甚麼方法可供選擇呢?其成效又是如何的呢?判別及選用這些修行的方法時,有什麼關鍵的要點要注意呢?修行的方法,無論是那一種宗教,大致上都離不開下列幾種:

1.         祈禱 包括懺悔、發願

2.         持誦 -- 呪語、名號、或經文

3.         觀想  -- 主題包括「入定」的種種程式,以至用身體的內部功能作配合

無論是那一種修行方法,都必須包含「心力」的訓練,否則無法產生任何效力。要判斷那一種修行方法最有效,其中之一的判別要點就是這種修行方法,對「心力」的影響程度有幾大呢?佔幾多個百分點呢?想知道,就萬勿錯過這一本書了。

「逆境」的處理方法

要應付「逆境」,了解及掌握修行的「要訣」,必須先懂得「計劃」。此書乃《智慧的修行方向(1) (2)》的延續篇,在未開始閱讀此書之前,不妨先扼要了解《智慧的修行方向(1) (2) 》的主要內容骨幹,有助讀者對「計劃」的整體掌握。 

訂定「計劃」的技巧

「成功」的首要條件是訂立「目標」(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1)。因應個人的喜好、能力與理想設立「目標」,再配合制訂「目標」的技巧(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3),一幅關乎一生理想的宏觀藍圖,大致上已經完成。那麼下一步,應該如何進行,才可以確保「成功在望」呢?

下一步是訂定細緻的、具體的、有效率的、具策略性的「計劃」。為每一個大、中、小的「目標」制訂一系列的「計劃」,就等於為邁向「成功」而架設一系列可以互通的網絡公路。無數的「計劃」,在設計時,必須注意下列幾點:

1.     互相扶持、提高效益:「計劃」之間的連結,要達到互相銜接、互相補益、互相依靠的效果。…………(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4)

2. 「去蕪存菁」的「取與捨」無論是大、中、小的「計劃」,都必須因應某些特定因素及條件,進行排位及篩選。「計劃」本身的內容,以致「計劃」的應否存在或只作部份採納,都必須進行「去蕪存菁」的「取與捨」。

「取與捨」的特定因素及條件:

(1)     重要性:究竟這個「計劃」,對於要達成的「目標」,其助力有多大呢?這個準備要達成的「目標」,對於最終要達成的大「目標」,其助力又有多大呢?…………(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5)

(2)     付出的代價:生命是短促的、有限的。必須清楚了解「命運與資源組合」的調配特性,掌握各種「計劃」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再對各種「計劃」進行「取與捨」的篩選與調配,令有限的資源,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之內,「生生不息、用之不竭、物超所值」……………(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6)

(3)    優點與缺點: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長處、技能,亦有本身的缺點、死穴。要取得任何「目標」或「計劃」的成功,必須清楚自身的强項與弱項,以巧妙的安排,配合及運用自身的强項與弱項,用以設計「計劃」的內容與步署。這是篩選與調配「計劃」的一個「重要策略」,不可輕視。…………(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7)

(4)    時間與成效

時間與成效(i)無論規劃任何「計劃」,都必須考慮「時間的規劃」。「時間耗用的準則」必須是清晰的,而且要與「計劃」的成效掛鉤。時間必須耗用在成效大、回報率高的「計劃」上。將不同的「計劃」,以耗用時間的長短及其效益進行排位。將花費太多時間及精力,而效益及回報率低的「計劃」删除。將可以改善的「計劃」以「時間的規劃準則」進行修輯。這是篩選與修輯「計劃」的一個「重要方向」…………(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8)

時間與成效(ii)由於人的一生時間與精神,是極之有限的。如果你的「目標」是「在一生之內脫離輪廻或者成佛」,那麼你在此一生中的「時間規劃」與「時間耗用的準則」,將會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之一,必須十分慎重與理智。如果你的「目標」是「在一生之內往生淨土」,那麼你在此一生中的「時間規劃」與「時間耗用的準則」,可以較為彈性處理,但仍然不可忽視。究竟在修行的道路上,如何規劃一生的時間,才是最具智慧與成效呢?…………(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9)

時間與成效(iii)是否不進行「長期閉關」,就無法達成「在一生之內脫離輪廻或者成佛」的「目標」呢?如果想知道答案,請先回答三個問題,並且認識“運用佛法於「日常生活」中的「三種要訣」”…………(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1)》第10)

時間與成效(4):錯誤的「時間規劃」-- 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掌握「修行」的竅門,並且能夠有所成就,甚至可以達成「在一生之內脫離輪廻或者成佛」的「目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擁有上佳的三種條件(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 (1 )一書10章。),仍然難免在經歷波濤起伏的變幻人生中,一時失陷,再次迷失於「輪廻苦海」之中。要進一步鞏固地基,盡量避免失陷,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將「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並且絕對掌握「時間的規劃」。無論訂定什麼「計劃」,都必須設法預測這個「計劃」,將會為你帶來什麼結果呢?有幾多副作用呢?有最好的期望,當然亦要有最壞的打算。很多修行人都在規劃「修行」的時間時,顧此失彼,令「日常生活」更加矛盾,亦更加混亂,形成「取與捨」的迷失 (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 (2 ) -- 逆境的處世準則與强心七法一書1章。)

時間與成效(5):「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規劃」(1) 主綫連繫、打通脈絡 -- 究竟「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規劃」,要怎樣設計,才可以避免種種過患呢?我們應該如何「修行」,才可以令「座上」的「修行成效」,穩定地延續至「下座」後的「日常生活」,並且可以充分「發揮」呢?若果想令「成功」加速出現,應該如何規劃,才可以清除妨礙「效能發揮」的障礙呢?究竟如何才可以追尋混亂中的事件脈絡,找出關鍵的位置以解决問題呢?究竟如何才可以令「認知」與「現實」達成一致,解除「矛盾」呢?究竟如何才可以令「座上修行」的「虔誠、純淨心態、投入感」等,以正確的「心態」與「下座」後的「日常生活」互相連結及延續呢?(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 (2 ) -- 逆境的處世準則與强心七法一書2章。) 

時間與成效(6):主綫與脈絡的巧妙運用 – 「主心態」是决定萬物的主關鍵,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修行規劃」,必須以「主心態」作為一條「主綫」,連貫「靜態修行」與「動態修行」,接駁相互的「共通點」,貫穿「時間規劃」上的硬性分割,打通及整理雜亂無章的脈絡,令兩者間的矛盾,以「主心態」作為依據,得以協調,這就是修行於「日常生活」中的「規劃重點」。而當中的「主心態」與「時間規劃」,應該如何著墨,則是「成功與失敗」的主要關鍵(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 (2 ) -- 逆境的處世準則與强心七法一書3章。) 

時間與成效(7):靈活運用「心態」的修行方法 – 修行於波濤洶湧的「日常生活」之中,單靠「空性」,是難以保持「定力」及「修行」的穩定程度的。要令修行在「日常生活」之中不斷提升,必須以「空性」作為永恆不變的「主心態」,再靈活地運用“修行於「日常生活」中的「三種要訣」”,作為「修心」的訓練,應付「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將情緒與情感轉化為「修行的動力」。 (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 (2 ) -- 逆境的處世準則與强心七法一書4章。) 

時間與成效(8):逆境修行的準則 (1) -- 在起伏不定的人生旅途中,逆境是難以避免的。一旦遇上,如果處理不當,它將會成為您一切計劃與目標的障礙者。什麼時間與成效,都會被徹底地擾亂及拖延,難以發揮。所以巧妙地運用「主綫與脈絡」的貫通障礙策略,為內心設立「主心態」及「三種要訣」的選用原則時,必須同時採用「逆境修行的準則」,作為處事的步驟(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 (2 ) -- 逆境的處世準則與强心七法一書5章。) 

時間與成效(9):逆境修行的準則 (2) 在整個「逆境修行」的準則之中,要注意依循下列幾個步驟1.抽離自我;2.保持鎮定;3.準確分析;4.量力而為(可以說是「逆境修行的時間規劃」) 5.借助形勢;6.吸納教訓;7.提昇覺性。此即「强心七法」。(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 (2 ) -- 逆境的處世準則與强心七法一書6章。) 

時間與成效(10)逆境修行的準則 (3) 量力而為 -- 順境的時候,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容易取得成功,甚至無須靜候時機,亦無須做任何的規劃,順其自然就可以了。這是因為順境的時候,正是福報降臨的時刻。你以往種下的善業,就是最好的規劃。可是身處逆境的時候,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頭崩額裂,障礙重重,順其自然就只有死路一條。這是因為逆境的時候,正是惡報降臨的時刻。如果不冷靜地靜候時機,做適當的規劃,就難以脫困。問題是何時才是最佳的脫困時機呢?又什麼才是適當的規劃呢?(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 (2 ) -- 逆境的處世準則與强心七法一書7章。) 

時間與成效(11):逆境修行的準則 (4) 借助形勢 -- 身處逆境的特點是困境重重,左支右拙,要借助當時的形勢以求衝破障礙,基本上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既然是難中有難,要互相配合的條件自然特別多。自古「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時勢與環境,畢竟是成功與失敗的要素之一,因此借助形勢以衝破逆境,亦是脫困的必備元素。要借助形勢,不離下列幾種情況: 1. 靜候有利的形勢出現 2. 運用當前的時勢 3. 營造有利的形勢 (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 (2 ) -- 逆境的處世準則與强心七法一書8章。) 

時間與成效(12):逆境修行的準則 (5) 汲納教訓--  失敗並非一件可悲的事,只能說是一系列反映優缺點的藍圖。如果能夠從中汲納教訓,尋找出「失敗的原因、形成這些失敗原因的個人行為程式」,令「自我提升」的智慧可以「對症下藥」地修改這些極為隱蔽的不良程式,促成下一次的成功,甚至令自己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活得更開心、更有方向、更有意義與價值、更積極,所謂的失敗,其實已化身為「成功」,是促成下一次成功的必備要素。「無敵」是最寂寞的,也是最苦的,永遠的成功令人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無法發現及修改不良程式,令自我深陷於自高自大的泥沼之中,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如此的不斷成功,可以說是一種極大的失敗(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 (2 ) -- 逆境的處世準則與强心七法一書9章。) 

時間與成效(13):逆境修行的準則 (6) 提昇覺性 – 錯誤與失敗的形成,很多時都緣自「覺性」的不足。最大的弊端,就是無法「覺知」自身的「行為程式」,究竟在那一處出了問題,令錯誤與失敗永無止境地不斷重複、不斷擴大。一時的失誤與大意,並非做成錯誤與失敗的主因,真正的主因是「行為程式」存在着缺陷,引致出現連串的錯誤行為,構成一道難以偏離的失敗軌跡,當中再引伸出更多的失誤與大意,終至真的形成失敗。所以「提昇覺性」,並非單單提高注意力,令大意的錯失減少,更重要的是能否觀察入微,細意地尋出「行為程式」的缺陷之處。(請參看「智慧的修行方向 (2 ) -- 逆境的處世準則與强心七法一書10章。) 

        《智慧的修行方向(1) (2) 》,十分詳盡地解釋了「計劃」的訂定要素及逆境的修行方法,現在的《智慧的修行方向(3) 一書,將會進一步解釋咒語及音聲的奧秘與運用」願與諸位讀者分享。

目 錄

第一章

訂定「計劃」的技巧

「取與捨」的特定因素及條件

化繁為簡、尋找關鍵

如何尋找「關鍵位」以解决 困難

如何從「教授的內涵」中選出優質的「上師」

「密法」的「速得成就」原理

第二章

時間的掌握與方法的選擇

祈禱的奧妙力量

「祈禱」產生效力的真正原因

如何令祈禱產生效力

第三章

「祈禱」所能達至的最高目標

「人我空」層次的「祈禱」

「釋放負能量祈禱文」

第四章

「磁場效應」與「六道輪」的關係

生命物質成份的構成層次

「咒語」與「音聲加持」的原理與奧妙

如何尋找持咒的最佳「頻率」

第五章

如何方可令各種不同的咒語產生效用

「咒語」的能力與作用

第六章

百種「正定」中有「咒語」的奧妙原理

「咒語」應否被翻譯?

「咒語」的層次與「正定」的相互關係

持誦「咒語」的「數量」與「素質」,何者更重要呢?

第七章

「息災咒」能生起功德的奧秘

由釋尊傳出的「密宗降伏咒」

諸佛讚嘆的「普巴金剛」咒及修持法

第八章

能引至通達諸法實相的咒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核心是甚麼?

如何以捷徑「成佛」

第九章

如何佈下天羅地網式的保護罩

持誦「佛名號」之「攝心、入定」訓練及連繫諸佛

由「心力」生起之「能量保護網」

第十章

為甚麼要誦讀《佛經》呢?

「心法」的運作與奧妙

一切宗教及修法是以甚麼來分出「能否有助眾生脫離輪迴束縛」的呢?

誦經的奇妙靈驗功德

請 購 表 格     啤嗎哈尊金剛上師簡介 / 下載     返  回

瀕死體驗的意義系列

作者: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尋找生命的真諦

大部份曾經瀕臨死亡,又僥倖再次生還的人,都深深領悟到「生命的真諦」。這種體驗,改變了往後的一生。無論是心態、待人處事的方式、價值觀、以至往日死執不放的某些堅持,都產生劇變

「瀕臨死亡」的經驗,可以改變人的一生,是「死」對「生」的影響。除此之外,「死亡」還有其他層面的影響嗎?是否需要去理解呢?

不辜負生命的擁有,發揮生命的原動力,將生命的光采發展至極處,令自己可以脫離如車轉般的束縛,不再生生死死地無助。這種如「光」一般明亮的智慧,正是「生命的真諦」。

「生」與「死」真的是如此嗎?有什麽更具體、更實質的顯現例證,讓我們可以探知一二,以便領悟個中真諦呢?我們不妨從「瀕臨死亡的體驗者」之中,引申其中的意義,幫助我們提升理解生命的智慧。

        此系列書籍的描述精闢獨到、例證精彩,以最簡易的文筆功力、最理性的科學分析,將人類以至一切眾生,被整個大自然的「演變與規律」所束縛的情况,逐一揭示,並且藉此融入「生命的真諦」。如此精彩而具震撼力的書藉,實在難得一見、可遇而不可求。

瀕死體驗的意義 (1)   瀕死體驗的意義 (2)   瀕死體驗的意義 (3)

作者簡介: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請 購 表 格       返  回

 

瀕死體驗的意義(1)

 

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握命運之樞紐、主浮沉於一刻

 

作者: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瀕死體驗

所謂「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是指因為意外或生病而瀕臨死亡邊緣的人,經歷一些普通人無法想像的死後體驗,之後又死而復生地回復生命的徵象。這些瀕死體驗,雖然發生在無數不同人的身上,卻奇妙地有着很多共同之處。

    「瀕死體驗」的存在事實,無論是東方、西方,都在很早的遠古時代,為人所認知。這種認知構成了很多民間傳說及靈異故事。

有些人認為「瀕死體驗」,證實人死後,雖然物質的身體壞死,精神身(俗稱「靈魂」)仍然存在。但亦有人認為這些只是衰竭的大腦所產生的特殊幻覺,並不能夠充分證實死後尚有精神身的延續及存在。由於瀕臨死亡的人並未真正死亡,因此他們的所謂死後體驗,都存在着爭論的地方。

究竟在宗教與科學的領域之中,有沒有具體的描述或者研究,可以提供合理的解釋,解開「生死之謎」,以及解釋「瀕死體驗」的產生原因呢?而這些解釋,又是否可以同時拆解雙方的爭論點呢?其實是有的。

早在千多年前,藏傳佛教的始祖蓮花生大士已經在《西藏度亡經》(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中,詳細解釋死後將會出現的現象。而且在實修及救度亡者的秘密教法之中,更加詳盡地列出其成因及解救方法。若果將這些已公開及未公開的秘密教法,配合現代的科學用詞及解釋,不單只可以解開「生死之謎」,即使「瀕死體驗」的產生原因,以及「瀕死體驗」的爭論點,都可以有具體而真確的答案。

在引用宗教的解釋之前,不妨先以科學的研究、瀕死體驗者的親述、以及有關的研究比較及邏輯論證,為「生死之謎」揭開表層的神秘面紗。

目錄:

第一章

1.         生命的真諦

2.         瀕死體驗

3.         瀕死體驗研究的歷史

4.         「瀕死體驗」的共同特質

5.         「瀕死體驗」的爭論點

第二章

1.   生與死的能量連線

2.   能量線的奧祕

3.   五種超能力 

第三章

1.        光的奧秘

2.        生死出入口的奧祕

3.        生死連綫的來源

第四章

1.        生死關頭的「全能之光」

2.        光的來源

3.        光的運用

4.        「超能力」、「神通」與「證量」

第五章

1.        「生死之光」的產生原因

2.        「心」的幻象

3.        「預言」的真實性

第六章

1.        「全知感」與「瞬間前瞻」

2.        「預言」與「未來」的真實性

3.        不要成為「算命、占卜、預言」的奴隸  

第七章

1.        無容置疑的「瀕死體驗」

2.        與「神」同體的「瀕死體驗」

3.        「包容及適合」全人類的「普遍性宗教」

4.        真正的「死亡」,是每一段人生的「極險轉捩點」

第八章

1.        死亡的各種階段

2.        「肉體」與「精神身」的分離階段

3.        「本性」顯露的階段

4.        「過渡期」及隨時投生的階段

5.        令人震撼的啓示:死前的景象

6.        究竟什麼才是「對題」的「精神提昇訓練」呢?

第九章

1.        七分之一的負面「瀕死體驗」

2.        死後遇見「恐怖境象」的深層意義與「修行的拆解」關係

3.       不要低估死後的「恐怖境象」

第十章

1.        負面「瀕死體驗」的比例

2.        「鬼道」的「瀕死體驗」

3.        「自殺」的成因與後果

4.        如何避免進入惡性的「精神領域」

5.        對負面「瀕死體驗」的誤解

6.        矛盾的理論所帶來的後果

請 購 表 格    作者簡介: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返  回

瀕死體驗的意義(2)

臨終要訣與西藏度亡經的精華啟示

作者: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生命的去向,一向都是神袐的。如何來、如何去,人類都只能掌握肉眼可見的片面知識。人生怱怱,眾生都迷醉在眼前的生活,因而忽略了對生命的整體認知。大量死而復生的「瀕死體驗者」,對死後世界的重複描述,為生命的未來去向,提供了多角度的視野與認知。

      如果配合《西藏度亡經》的描述,你會發現「生命的去向」,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知識。這些知識牽涉您或您的親友日後會否在靈界遭遇險境、應如何面對及解救、會否誤投危地而長陷困苦等。在「瀕死體驗的意義(1)」一書中,介紹了死後的美好一面,與及有關境界的產生原理。

        而「瀕死體驗的意義(2)」一書,既延續有關生死的探討,更進一步剖析大自然的奥秘,將死後必須具備的應急知識與原理,以至自救的常識,詳盡地一一闡述。死後難以逃避的危難一面,將會更為細緻地呈現書中,令讀者在知識領域的擴闊下,更能為未來作好準備,自救以至救人。謹以此書,奉獻予有緣人

目錄 

第一章

Ø  「疑慮與驚恐」的產生原因

Ø  負面「瀕死體驗」的產生原因

Ø  「主心態與他力」的交錯作用

Ø  「主力投射與他力投射」的交錯作用

Ø  「業力網絡」的交錯作用

Ø  極危險的「投生之門」

第二章

Ø  恐怖景象的殺傷力

Ø  「死後世界」之「能量角力場」

Ø  「對題」訓練的重要性

Ø  盲修瞎練的危險

Ø  生命的意義

第三章

Ø  操控一切的「業力」綫

Ø  死後世界「能量角力」的勝負關鍵

Ø  以寡敵眾、以强制弱的「密乘」修法

Ø  加強不正確「心力」訓練的危險性

Ø  盲目及隨便「灌頂」的嚴重後果

第四章

Ø  人類未來的幸福所在

Ø  命危時的幻覺

Ø  《西藏度亡經》的精華開示

Ø  是否真的會在死後見到已逝的親人?

Ø  死後往何處去的决定性因素是什麼?

第五章

Ø  「通靈」人士的特殊「瀕死體驗」

Ø  功虧一簣的「成佛」體驗

Ø  「成佛」的理論、訓練與實戰

第六章

Ø  是否任何的「認知」,都會成為「命運導向」的元素之一呢?

Ø  顏色的真實面貌

Ø  密宗「壇城圖」的產生奥秘

Ø  「命運軌跡」的重新導向

Ø  顏色的變異原因

Ø  特定的「認知」如何引至「心力」偏向

第七章

Ø  「融入光明」並非「證取光明」

Ø  「脫離輪廻」的路徑

Ø  「九次第定」的運用

Ø  為甚麼釋迦牟尼佛由「色界」進入「涅槃」呢?

Ø  跨越各種高層精神領域的「瀕死體驗」個案

第八章

Ø  「佛法」精華的流失原因

Ø  「定力」的意義

Ø  《西藏度亡經》所說的「成佛」捷徑

Ø  「淨土」是否永恆的存在呢?

第九章

Ø  「四大分離」的「瀕死體驗」

Ø  了解「死後生命運作」的「自救」常識

Ø  靈界之「能量保護網」

Ø  一切修行的重點是什麼?

Ø  當今「顯、密」修行人的重大偏差

Ø  十種無極限的智慧能力

第十章

Ø  死亡時的手足無措與失陷危險

Ø  《西藏度亡經》對死後第一階段的詳細分折

Ø  「臨終中陰」的細分

Ø  死後能量轉變影響「心識」投射的各種現象

Ø  如何界定「死亡的定義」

Ø  「臨終景象」的奥秘所在

Ø  「光明」與神的產生原因 

請 購 表 格    作者簡介: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返  回

瀕死體驗的意義(3)

了解及救助「臨終親友」的種種方法

作者: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瀕死體驗的意義(1) 《瀕死體驗的意義(2) 臨終要訣與西藏度亡經的精華啟示》二書,為本書的前期文章,互相涵接及呼應,將生與死的奥秘,詳細而精采的一一闡述。

        《瀕死體驗的意義(3) 了解及救助「臨終親友」的種種方法,可以說是涵蓋死前死後的實用救助手冊,由淺入深,由概覧至微細處,均能為亡者及其親友,引入正確、實用、而且深層的寶貴知識。

究竟邁向死亡的不同階段,與當中的「意識狀態轉換」,是如何影響着臨終病者的思維及行為呢?與「臨終景象」的關係是什麼呢?照顧臨終病者的家人及親友應如何順應「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來引導臨終病者的情緒及精神路向呢?「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可以相輔相成嗎?身體的「四大分離」也影響着「意識狀態的轉換」及「臨終景象的轉變」,應如何協助及引導臨終病者解決或減輕這些問題的困擾呢?

要協助臨終者,無論是陪伴者或者專業的輔導員,都必須認識「意識狀態轉換」的各種不同特徵,以及了解五個階段的「意識轉變」。即使臨終者本人,如果想令自己及家人可以較為輕鬆的面對「死亡」,甚至可以化哀傷為力量,提昇自己的精神狀態,以應付即將來臨的「投生」抉擇及處境,令自己「投生」得更好,就更加需要認識這五個階段的「意識轉變」

祈願本書能為傷痛的親友,與苦痛的病危者或亡者,帶來充實的知識及力量,胸有成竹地從容面對人生必經的階段 -- 死亡,以至無懼於死亡。

願智慧的你,祐護着你的親友!

目 錄

第一章

「臨終景象」中出現的「第三者」

不同的「臨終景象」與不同的形成原因

見到親友來迎接的「臨終景象」

第二章

由「自身修行之力」而形成的「臨終景象」

修行方法的偏差與影響力

臨終請求諸佛菩薩來迎接的正確方法

以修行之力進入「瀕死體驗」

密宗的淨土法門

第三章

「臨終景象」與「投生結果」

臨終時「心力」的驚人影響力

避免投生「鬼道」的方法

第四章

前文提要

如何幫助驚恐的臨終親友

如何面對「死前死後」的種種困難

最佳的「超度法」與「死後服務」

第五章

「臨終一刻的情緒」與「臨終景象」的影響力

「地獄」是否真的存在?

「地獄」境界的「科學性」

「原子」的內部結構

《佛經》如何可以與「科學」

生命物質成份的構成層次

《佛經》如何可以與「科學」互相印證

「中陰身」與「黑耳獄」的相互關係

第六章

「臨終一刻的情緒」與「臨終景象」的重要性

最易下墮投生「地獄道」的「高危」一族

引發「業力」產生「果報」的「引爆器」

第七章

甚麼才是臨終者的真正所需?

一個人類史上最全面的「生前死後」服務創新

對死後的認知

現時服務不足之處

建設「善終醫院」之籌資計劃

佛告世人,應正視「生死輪」大問題

第八章

臨終者的真正所需

生死教育的提出與發展

如何應付「生關死劫」

第九章

臨終者及陪伴者感到迷茫及不知所措的個案

引導臨終者及其陪伴親友情緒的重要性

「臨終景象」與「意識轉換」

第十章

邁向死亡的不同階段,與當中的「意識狀態轉換」

第一個階段:心態的掙扎與準備脫離肉體的輕度飄浮階段

陪伴臨終者的親友,應如何接收及處理「死亡的訊號」呢?

如何聆聽和觀察病者的反常行為才是最得宜呢?

請 購 表 格    作者簡介: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返  回

 

其他書籍

 

放生與因果  藏傳佛教超度法簡介  藏傳佛教之源流簡介 

真假上師及傳承    敦珠法王二世、夏札法王及其開示  

 空性 -- 非有非空

放生與因果

作者:移喜泰賢及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改變「命運」的兩種方法

此書以淺易明白的方法,解釋了因果的原理,與及放生的特殊功效。更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方法。其中的奧妙,超過想像。現只簡述一二,欲知詳情,歡迎參看此書,其結善緣。

若果想更改今生的「善惡二業組合」,必須加插「大的善因」,或者「大的惡因」。你必須明白,如果你,或者你的至親,遇上很大的逆境。例如至親朋友患了重病,或者在生死邊緣之中徘徊,我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去更改他的「業力組合」,協助他渡過困境呢?使他能轉危為機呢?協助的方法便是加插一個很大的「善因」。要種這些「大善因」,有兩種方法,可以在很快的時間之內,更改「善惡二業組合」。 

() 大量放生 --- 「大量放生」牽涉很多生命,也牽涉很多人的共同注意力與及力量。用最短的速度,跟大量的眾生廣結善緣。這些善緣會形成一種「正能量」的助力,這些助力會形成一種大自然的牽引力,可以牽引「善惡二業組合」立即更改。換言之,這些「善因」所引發的善果,不會等待到來世才受報,可以在今生即時受到果報。同時,把將會出現的惡果止截及押後。要注意,只是押後果報出現的時間,而並非互相抵消。只是將這些惡果押在後來才出現,或者推遲幾十年之後才出現,又或者是到臨終的時候才出現。至於可以押後多久才出惡果,就要視乎你現在所種的「善因」,能夠引發出來的「正能量」有多大、有多廣、有多深。換言之,如何種大量的「善因」,如何去大量地「放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 「修行」 --- 第二個更改「善惡二業組合」的方法,就是「修行」。例如自己努力精進「修行」來改變「命運」。又或者有些人會請喇嘛,在一個月之內不斷去修法,甚至有些特別的修法,在二十四小時之內輪班地修。連續修一段時間,這個方法是用修行人的力,去感應諸佛菩薩,加上諸佛菩薩的力量,以一個強力的共同行為,嘗試去積聚一個大的「善因」,來更改現時的「業力組合」。

目錄

1.  引言   

2.  所謂「命運」

3.  「善惡二業組合」的結構與運作

4.  種大因、得快果:善或惡的因果報應

5.  「三世二重因果」

6.  改變「命運」的兩種方法

7.  真實個案

8.  主因(自力)與助緣(他力)

9.  更改「善惡二業組合」失敗的原因

10.     何謂「種功德」?

11.     何謂「修行」?

12.     放生與因果:「密宗」修法特別之處

13.     「放生」之三種層次與作用

14.     本會的「楊枝淨水觀音放生儀軌」

15.     「加持力」: 美麗的誤會

16.     改變命運絕不是消滅因果業力

17.     「善性循環」與「惡性循環」的重要分別

18.     廻向文及吉祥頌

19.     後記:解答對「放生」的一些疑問

請 購 表 格       作者簡介:移喜泰賢金剛上師

作者簡介: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返  回

 藏傳佛教超度法簡介

作者: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超度法,本為西藏密宗所獨有之度亡大法,且公認以紅教所修之「中陰文武百尊」最為殊勝。

藏密四大宗派,修超度法時,黃教以修時輪金剛大威德金剛為主尊;白教以修勝樂金剛密集金剛為主尊;花教以修喜金剛為主尊,而紅教則以修金剛薩埵為主尊。(此處所用『金剛』一詞,並不與顯教護法之「金剛」同義,而為藏密所奉諸佛「本尊」之名號)

在漢土,因藏密傳入為時較短,故一般人多以為藏密之超度法,與顯教僧團所作之「放瑜伽焰口」、或「蒙山施食」法事相同。其實二者實有不同的意義。

「焰口」一詞,本於《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餓鬼」為六道中之一道,腹大如有孕,口小如針鼻,每一次食物到口都會突變為火焰,所以稱為「焰口」。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救度餓鬼,特別說咒以熄滅其火焰,使餓鬼得食,此為顯教「焰口」法事所依據之義。故法事所度者為餓鬼而已。倘若亡者不墮餓鬼道,則法事之義不具。

藏密超度法,所修者為「三身」成就之法(「三身」-- 法身、報身、化身。指「佛」的三種顯現形式。) 無論亡者投生「天、非天、人、或墮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都並非徹底逃離輪迴的牽引。藏密超度法的主要目的是救助亡者脫離輪迴、往生佛剎。若果未能成功,最低要求是令亡者投生「天、非天、人」等善地。故所度之範圍既廣,所攝之意義亦大。此書可以讓你加深了解,歡迎共結善緣。

請 購 表 格      作者簡介: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返  回

 

藏傳佛教之源流簡介

作者:移喜泰賢金剛上師

現時傳佛教聞名於世,趨慕者與日俱增。究其原因,相信是因為密乘的實踐法門,既廣泛又實用,而哲理與運用之深奥與巧妙,確實令人讚嘆。往昔年代,人心平直純樸,顯教的教法,仍然可以發揮其功效。現今末法時代,人心思變,喜快厭慢,密乘的萬千法門,正好發揮其多變的功效,救助正在下沉的末法惡世眾生。但有一利,亦有一弊。若果求法者不小心選擇具有「正確傳承、正確教法」(必須以「修心」為主)的「上師」,或者懷有不正確的心態求學密法, 被傷害的機會將會增加,失敗與痛苦,必定出現。對於傳佛教的源流,求學傳佛教的有志者自然也應該了解。謹在此獻上此書,祈願各位有志求學佛法的有緣善士,皆能具智慧地選擇正確的教法。

請 購 表 格       作者簡介:移喜泰賢金剛上師

      返  回

真假上師及傳承

作者:移喜泰賢及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佛教大致可分為「顯教」與「密乘」(俗稱「密宗」)。「顯教」授予「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寶。「密乘」授予 「四皈依」:皈依上師、佛、法、僧。

「密乘」將「皈依上師」排在「三寶」之前,並以「上師」為一切修持之核心,位極至尊。「密乘」認為「上師」之「身」為「僧寶」、「上師」之「語」為「法寶」、「上師」之「意」為「佛寶」,所以視「上師」為「三寶」之總集體。此等現象,一直備受爭議,並成為一般「顯教」行人所垢病之焦點。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火具百利、亦存滅因」, 水火之利弊,之間並無矛盾。無須因為「水、火」之弊處,因而禁絕避之,亦無須因為「水、火」所帶來之利益巨大, 因而拒談其弊處。

究竟為什麼在「密乘」之修持上,「上師」之定位,竟然如此之高呢?其利益何在呢?有此需要嗎?其弊害之處是什麼呢?若然廢除其定位, 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為什麼 「顯教」並不存在此等問題呢?「顯教」與 「密乘」同屬佛法,為何卻存在著距離呢?究竟其異同之處何在呢?此書可以協助您獲得正確的答案,歡迎共結善緣。

請 購 表 格       作者簡介:移喜泰賢金剛上師    

作者簡介: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返  回

 敦珠法王二世、夏札法王及其開示

作者:敦珠佛學會

寗瑪巴(紅教)法王 依怙主 敦珠智者移喜多傑(無畏金剛智)二世,以及當今被公認為修持最具證量及德高望重之藏密甯瑪派(紅教) 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佛金剛)法王,均為馳名於世的的最頂級修行人。

敦珠法王二世之上一世為 敦珠甯巴(即敦珠甯波車第一世),乃著名之「大巖取者」(能力從庫中出三類主要「密法」的寶藏) 敦珠法王二世最為馳名於世的是:他的著述極其豐富、學理精確而透澈、見識博大精湛;並善於以詩歌、偈頌、華茂之詞藻,將佛教之一切傳統、歷史、密乘法要、儀軌、以至如水晶般通明之「大圓滿」教授自然地流露與展示。其他之著述如醫藥、星相、內明亦極之豐富,並分別撰寫了西藏甯瑪巴的歷史。最風行者如「佛陀教法基礎」、「甯瑪教史」等,並將其現世巖取之法要一一記錄,輯成「敦珠新寶藏」加以行世,共有二十五函。在二十五函中, 敦珠法王特別收錄了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甯波車之兩份著作,認為是非常重要之著作,亦是唯一向外收錄之著作

大成就者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又名初嘉多傑勃打班渣(意即「佛金剛),是寧瑪巴持明聖者西藏人尊稱他為「夏札」波車(即「遁世者」或「斷行者」),為當今持有最完整之大圓滿「龍欽領體」傳承、及「敦珠新寶藏」傳承之數位碩果僅存大成就者中之表表者

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與及敦珠法王,均說目前在西藏密宗裡, 夏札法王之修行成就最大,並且分別寫了讚頌文歌頌 夏札法王之成就。要略知這兩位大成就者的事蹟,歡迎以此書共結善緣。

請 購 表 格       作者簡介:敦珠佛學會

      返  回

空性 -- 非有非空

作者:移喜泰賢及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空性」,一向都是令人難以理解的佛法精華。無論學佛有多久,大部份人都以為對「空性」的理解就是「四大皆空」。這種片面的理解,只能幫助修行人放下某些執著,從煩惱的樊籬中逃出,卻未能帶領修行人真正地融入「不一不二、非有非空」的「佛性法界」。

本書取材自藏傳佛教的導師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及啤嗎哈尊阿闍黎,對「空性」的精彩講解,再由其弟子筆錄而成。即使是一般未有學習佛法的人,亦可以從中領悟大自然的哲理,而對於已學習佛法多年的人,就更有豁然貫通的感覺。此書對「空性」深入淺出的闡釋,再配以科學的分析,坊間實在難得一見,萬勿錯過

請 購 表 格       作者簡介:移喜泰賢金剛上師    

作者簡介: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返  回

移喜泰賢金剛上師簡介

Vajra Master Yeshe Thaye

移喜泰賢金剛上師,是敦珠佛學會的創辦人及指定導師。出生於香港,曾就讀於香港喇沙小學及聖若瑟中學。後負笈海外升學,曾留學於兩地。先就讀於美國俄立岡州立大學,攻讀及主修社會學、及教育學,副修心理學。並涉獵多方面的知識領域,包括:科學、宗教、哲學、文學、及歷史等中西方不同的學術範疇。其努力不單獲取社會學及教育學之榮譽雙學士學位,並於美國史丹福大學進修教育社會學之碩士課程,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及後,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再於英國諾定咸大學攻讀博士課程,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移喜泰賢金剛上師為本會之永遠董事兼會長。於香港城市大學任教29年,退休前為亞洲及國際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被「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委任社會科學、教育、師資訓練、運動科學等組別中,擔任評審專家小組成員,就相關行業之質素保證、機構管理、教與學、課程管理、資歷架構等方面之事宜,及其相關專業的最新發展,向評審局提供專業意見,及作出學術評審工作。移喜泰賢金剛上師曾任多份本地及海外學術期刋之評審委員及編輯委員,並且擔任過「香港教育研究學會」主席、及「香港比較教育學會」會長等重要職位。於香港大專界服務三十多年,受業學生無數,桃李滿門。

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十五歲開始學習及修持「密乘法要」,早年親近承事「漢地演密教者」舒囊卓之贊青喇嘛 (即福德法幢劉之金剛上師),得以傳授完整無缺之「密乘」教誨與實修法門,並得授予「四級灌頂」。1972年,得當時之甯瑪巴(紅教)法王依怙主  敦珠智者移喜多傑無畏金剛智)甯波車親自授予「金剛阿闍黎」灌頂,獲賜予法名移喜泰賢意為「智慧無邊」)。後分別於1986年、及1996年,兩次被「地演密教者」舒囊卓之贊青喇嘛 (即福德法幢劉之金剛上師) 囑咐承接其在土之「那也東初」(即「大幻化網」) 及「敦珠新寶藏」之傳承系統。

移喜泰賢金剛上師,現以當今被公認為修持最具證量、及德高望重之甯瑪派(紅教)「敦珠新寶藏」之法主, 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佛金剛)法王為其「根本上師」。並得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賜以親筆書函兩封、賜「班智達帽及法衣」、並且為其舉行「陞座典禮」,正式認證其為「地演密教者」舒囊卓之贊青喇嘛 (即福德法幢劉之金剛上師) 之「法嗣」(「法」之正式繼承者、及傳承人)。與此同時,依怙主 夏札法王為「敦珠佛學會」命名,並賜下親筆書寫的「敦珠佛學會」藏文名字;更命其湯嘉畫師劃出「普巴金剛杵」的湯嘉,賜作「敦珠佛學會」的正式徽號及標幟。此乃寓意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對佛法及「敦珠新寶藏」之傳承系統,能夠繼往開來,將延續福德法幢劉之金剛上師「漢地演密教者」法名之稱號,於漢地進一步將之發揚光大,利益無盡蒼生。此一事實及寓意,可從「敦珠佛學會」十多年來的150款眾多「多媒體系列」出版中得以印證,名符其實,並非徒負虛名。

為繼承法統,及回應各方殊勝之緣起,移喜泰賢啤嗎哈尊兩位金剛上師,於1998年初正式成立「敦珠佛學會 (國際) ,並於1999年開始正式公開弘法利生。移喜泰賢金剛上師主講連續12堂,橫跨三個月之「密乘初階課程:修心與修行」系列,乃建基於「修行根植人生路」的重點,以「密乘教理為架構、大乘教理為中心、小乘教理為引子」,將佛教之「顯教與密宗」之精粹,全面、完整及連貫地加以整合而推出弘播。此乃香港開埠以來,一種劃時代的佛法弘播方式,開創「顯密教法互融」之先河。此一珍貴教授,隨即以CD套裝形式加以弘播。

1999年初,移喜泰賢啤嗎哈尊兩位金剛上師,出版中英雙語之《蓮花光》期刊 ( 請於此超連結下載  http://www.dudjomba.org.hk ) ,隨後合訂成精裝合訂本。至2006年又推出全彩色印刷之《蓮花海》中英雙語雙月刊,並且普及發行於全香港之便利店,與及台灣星加坡澳門等地。又於2010年再度推出全彩色印刷之《生命提昇》雙月刊,將「生死教育」推廣給普羅大眾。

201211月,為嚮應「全球環保」的行動,《蓮花海》《生命提昇》雙月刊由實體書印刷改為電子書發行, 可於以下網站:

  1. http://www.dudjomba.com    及

  2. http://www.lifeenlightenment.org 中免費下載全部期數之出版。

除此 之外,更陸續將150款、每集長達兩小時的國、粵、英語佛法精華講座,上載至「敦珠佛學會」的電視頻道:http://www.youtube.com/user/DudjomBuddhist

再配合「臉書」Facebook 的專頁推廣:

http://www.facebook.com/DudjomBuddhist

此刻的「敦珠佛學會 (國際) 」正式「面向世界」

移喜泰賢金剛上師,以「敦珠佛學會 (國際) 」作為弘法基地,不斷地進行各類型之弘法活動,包括有:傳授「敦珠新寶藏」之「四加行」,從最基礎之「修行」概念、以至最重要之「觀想、口授」等教授,均作出極詳盡之解釋與教授。而於大型之公開活動方面,則分別有:放生法會、公開講座、供燈法會、清明及盂蘭供燈法會、煙供等法會,以及「毘盧七支靜坐」班。公開傳授之教法,包括有:放生儀軌普傳、供燈儀軌普傳等。而公開講座之講題:有「藏傳佛教」之「即生成佛」、「中陰救度法精要」、「生與死的奧秘」、「事師五十頌」、「修心與修行」、及其各種不同的深造班等等。欲知「敦珠佛學會(國際)」弘法利生事業的詳細資料,請參閱「敦珠佛學會(國際)」簡介

秉承 釋尊遺教、與及 福德法幢金剛上師之遺訓,「敦珠佛學會(國際)」每月均設有「布薩」(誦戒)法會、及會供法會等給予會員參加。並且於誦戒後,移喜泰賢金剛上師,會進一步開示修行法要、以及戒律、「三昧耶」之詮釋等等的重要修行要訣。移喜泰賢金剛上師,更於最近之數年,創建了「實修集訓」的培訓計劃,為修行人提供深入而實用之「生關死劫應對課程」。此一課程令修行人能更具把握地面對「死後世界」的嚴峻挑戰,進一步突顯其深廣的慈悲、智慧及修行程度。

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又於近年創辦了「生命提昇慈善基金會」,以推廣「生死教育」,並且倡議籌辦「生命提昇醫院」,以利益一切面對「生關死劫」的所有人類。移喜泰賢金剛上師因對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的不遺餘力,廣受到社會各界人士之肯定和評價,先後獲得榮譽獎項及稱號:在2010年,由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中日韓經濟發展協會、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及世界華人聯合總會,聯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辦的“誠信建設與公益事業發展論壇”中,獲得頒發“十大公益慈善家” 之榮譽獎項。在2011年,由中國公益總會、中國民營企業聯合會、及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企業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主辦的“2011中國公益與經濟發展高峰論壇”中,榮獲“中國公益大使” 之榮譽稱號。

移喜泰賢金剛上師於弘法利生事業上,不遺餘力,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謹此略述。還望各界人士能夠隨喜共助弘法,自利利他,積聚無量功德,有厚望焉!

移喜泰賢金剛上師簡介 / 下載                 返   回

 

Book Series

 

  The Wisdom in Directing One's Dharma Practice Series

The Meaning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Series

Teachings of Kyabje Dudjom Rinpoche & Chadral Rinpoche

 Introduction of Author Ven Master Yeshe Thaye

 Introduction of Author Ven Master Pema Lhadren

The Wisdom in Directing One's  Dharma Practice Series

If a Dharma practitioner wants to make some achievements in one’s own “Dharma practice” so as to attain realization, the mere practicing of the Dharma through hard works without break would not help, but this can only be done by wisely selecting the core and the methods of “Dharma practice”. It is only when certain effort is endeavored with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towards the main point that the efficacy of this effort could then be exhibited. It is only then that one’s “Dharma practice” would attain achievements.

Think about it: if the core of one’s “Dharma practice” is not in the “training of one’s mind”, it will surely contradict the truth of Buddhism, the basic tenet of which is that “everything comes from the mind”, then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you would only go down the path that will further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destination, and will never be able to reach there. Hence, if the method of one’s “Dharma practice” is not correct, then the harder you try, the more mistakes you will commit. Isn’t it true that you are just getting the opposite result of what you had intended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erefore, it is a wisdom for us to make a habit of pausing, once in a while, to think through our situations, thus helping us to upgrade our own capabilities. In the course of one’s life, regardless of work, study, Dharma practice and ev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ilig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gredients for success that cannot be omitted, and is also an excellent character to be possessed. However, if you want to upgrade the quality, efficiency and the speed of one’s success, then you must give more time to thinking. No matter what you do and what you see, you should ask the question “why?”

If you are able to develop this habit of thinking, your wisdom will unceasingly flow, and the horizons of your thinking will also expand unceasingly. In this way, successes of high efficiency will certainly occur.

The Wisdom in Directing One's Dharma Practice (1)

The Wisdom in Directing One's

 Dharma Practice (1)

Author : Vajra Master Pema Lhadren

Chief Editor : Vajra Master Yeshe Thaye

Translated by Simon S.H. Tang, Anne W.M. Chow and Amy W.F. Chow

“Dharma practice” is the one “true practice of learning how to handle life to the point that one will eventually be able to master life light-heartedly

In applying the “Dharma practices” in one’s “Daily Living”, it can help you to “become a very different person”

  

   If there is no positive and correct attitude to form its foundation, thinking itself could be rather dangerous. The thinker might allow himself to go astray by simply justifying the means to achieve his/her end, and thus ending up in going beyond the threshold of no return. For instance, in the practice of Vajrayana, if a person merely concentrates on the format of practice with an attitude of aiming for quick achievement, but disregards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mind-training”, then one's endeavors would become in vain. Even worse, he/she might end up in a dangerous situation. 

In the selection of one’s own methods, a practitioner must need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his/her real practical circumstances. For example, one must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one’s own capability, interest, expectation and all the costs that one is ready to pay for. One has to be faithful to one’s own ideal and to restrain oneself from the desire “to flow with the tide”. In order to reach the goal, one needs to upgrade and elevate one’s own capability and to strive for it.

Indeed, to a very great extent, both successes and failures actually depend on whether one has the wisdom of knowing “what to adopt and what to aband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wisdom in question, certainly there are some methods that need to be mastere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ancient Chinese sage Zhuang Zhou had mentioned that “if onecan manage one’s life well, then it would be possible for one tomanage one’s death well”. If one can actively face the reality of life,realize it, learn how to manage it, and eventually to master lifeskillfully and light-heartedly, without further entanglements andendless cycles of reincarnations, then this kind of managing one’s life well is exactly the meaning of “the truth of life”: that is, “knowing life” as well as “knowing death”.

The so-called “Dharma practice” is the one “true practice” of “learning how to handle life to the point that one will eventually be able to master life light-heartedly”. This book has made a “layer by layer”, and yet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wisdom within. Its viewpoint is not only practical, but also up to the point and innovative. It can be applied in our “daily living” and can also assist our “Dharma practice”. Yet, flexibility and profundity have all been melted and integrated together. The real cases that are listed in the book are most inspiring. Even for ordinary people, if one wants “not to fail to live up to this life, to make accomplishment, and to avoid wasting time and run into snags and be foiled everywhere”, this book is the first choice, and it definitely would not let you down.

Contents

Chapter 1

1.1.  The Wisdom of Thinking

1.2.  “Direction” is Always More Important Than “Speed”

Chapter 2

2.1. The Key Poi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2.2. The Setting Up of Objectives

2.3. Temporary Objectives

2.4. Non-Thorough Objectives

2.5. Long-Term Objectives

2.6. A Most Thorough Objective

Chapter 3

3.1. The Skills in the Setting-up of “Objectives”

3.2. Price to be Paid

3.3. Immediate Actions

Chapter 4

4.1. The Skills in the Setting-up of “Plans”

4.2. Complementari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ffectiveness

4.3. Wastages and the Overlapping of Resources

4.4. Mutual Impediments and Contradictions

Chapter 5

5.1. A thorough Elimination Process to Decide on What to “Adopt and Abandon”

5.2. Designated Elements and Conditions in Determining What to “Adopt and Abandon”

5.3. Non-Differentiations on the “Order of Priority” Without the Criterion of Importance

5.4. Mastering the Practical Situations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Relating to the “Plan”

5.5. Avoiding Outcomes That are Contradictory to the “Objectives”

5.6. Relying on Logical Analysis and Not to Be Deceived by Illusions or Lies

5.7. The Three Steps in Searching for an “Authentic Guru”

Chapter 6

6.1. This Life’s “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and Its Relations with “Destiny”

6.2. Where Did the Money Come From?

6.3. History Repeating Itself Again

6.4. Unexpected Attacks

6.5. What Are the Reasons Behind All These?

6.6. Criteria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Holy Dharma

6.7. The Wisdom in Saving Oneself

Chapter 7

7.1. The “Leverage on the Strengths to Launch an Attack” and The “Concealment of Weaknesses from Being Attacked”

7.2. The Influences of the Powers of “Mental Concentration” and of “Awareness” Within the “Unconscious”

7.3. Getting More Courageous as One Fights On and Getting Even Stronger When Meeting the Strong Ones Heads-on

7.4.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Purification of Passions” and the “Attainment of Buddhahood”

7.5. “Evading the Serious Issues While Dwelling on the Trifles” and “Cultivating the Strong Ones While Helping With the Weak Ones”

7.6. “Supernatural Powers” Cannot Fight Against the “Law of Cause and Effect” (Karma)

Chapter 8

8.1. “The Planning of Time” and “The Principles for Usages and Wastages of Time”

8.2. The Impact of “Time” Upon Successes and Failures

8.3. Reasons for the Distortion and Loss of the Buddhist Essence During Its Period of Propagation

8.4. Conditions for Dharma Practice in the “Dharma Semblance Age”

Chapter 9

9.1. “Planning of Time” on the Path for Dharma Practice

9.2. Whole-life Retreat

9.3. Long-term Retreat

9.4. Three-Years Retreat

9.5. Short-term Retreat

9.6.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Having “Dharma Practices” or Not

Chapter 10

10.1. In Daily Living

10.2. The Three “States of Mind” in “Mind-Training”

10.3. Merits and Demerits of “Hinayana”

10.4. Merits and Demerits of “Mahayana”

10.5. Merits and Demerits of “Vajrayana”

10.6. The “Three Essential Factors” in the Application of Buddhist Teachings in Our “Daily Living”

Order Form       Back to Book Series 

  Return to Beginning of This Page

 Introduction of Author Ven Master Pema Lhadren

 The Meaning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Series

Searching for the “Truth of Life”

Most of the people who have gone through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s” and were lucky to have survived those experiences, would deeply realize “the truth of life”. Such kind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have changed their lives thereafter. No matter what sorts of things did they possess in the past, whether it be their attitudes, ways of treating others or in handling things, their values, or their stubbornness and insistence on certain issues, all have undergone drastic changes

Whether it be the truth of life or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whether it be that one’s life would elapse empty-handed, or simply a waste of time and effort to tread on the path of life, and whether one would simply die for nothing worthwhile, and so on, all the key issues of which will bring to bear upon this most important subject matter. 

One should not be disrespectful for the possession of one’s life, but instead one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dynamics of life, and to ignite the “flame of life” to its fullest, in order that one can be liberated from the bondage of reincarnations, which acts as a turning wheel, and thus will no longer be trapped in the endless and helpless cycles of death and rebirth. This kind of wisdom, which is as bright as “light” itself, is exactly “the truth of life”. 

This book describes in a clear, penetrating and unique way with compelling cases, together with simple writing, and the most rational scientific analysis to reveal, one by one, the circumstances that not only human beings, but all sentient beings, have been restrained by the “evolutions and laws” of Mother Nature, and to rely on this to enter into the “truth of life”. Indeed, for such a splendid and compelling book is hard to find, and the reading of such a book is more of a chance than of a choice.

The Meaning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1)

The Meaning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I)

by Pema Lhadren, translated by Simon S.H. Tang

To understand anew the meanings

and values of life  

Hold onto the hub of destiny,

and to master one’s own directions

at the critical moment

NEAR-DEATH EXPERIENCES (NDE)

The so-called “near-death experience” (abbreviated as NDE) refers to the experiences of a person who has approached the verge of death, due to either accident or sickness, which ordinary people will have no way to imagine the “after-death”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thereafter symptoms of the “recovery of life after death”. Although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s” take place in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yet, marvelously, there are many common features among them. The fact is that the existence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has been recognized in both the East and the West since ancient times. This kind of recognition creates many folk legends, myths and bizarre stories

As a matter of fact, are there any factual descriptions or research findings that can provide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in unfolding the “puzzle of life and death”, as well as elaborations on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in between the domains of religions and sciences? Furthermore, are those explanations capable of resolving the points of arguments from both sides? In fact, the answer to this is affirmative.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go, Guru Padmasambhava, the Founder of Tibetan Buddhism, has elaborated in details on the kind of phenomena that will appear after one’s death i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Furthermore, he had listed out the causes and resolutions in the esoteric teachings for practical training on death, and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dead. If modern scientific terminologies and explanations can be complemented by both the disclosed and undisclosed esoteric teachings, not only the “puzzle of life and death” could be revealed, but then even the cause of “near-death experience”, as well as its points of arguments, could have their solid and real answers. 

Contents

Chapter 1

1.1. The Truth of Life

1.2. Near-Death Experiences (NDEs)

1.3. History of Research on NDEs

1.4. Special Common Features of NDEs

1.5. Points of Arguments About NDEs

Chapter 2

2.1. The “Energy Thread” Between Life and Death

2.2. The Profound Secrets of the “Energy Thread”

2.3. The “Five Supernatural Powers”

Chapter 3

3.1. The Mystery of “Light”

3.2 The Mysteries on the Entrance and Exit Doors of Life and Death

3.3. The Origin of the Linking Thread Between Life and Death

Chapter 4

4.1. The “Almighty Light” at the Moment of Death

4.2. The Origin of the Light

4.3. The Application of Light

4.4. “Super Abilities”, “Supernatural Powers” and “Levels of Realization”

Chapter 5

5.1. Reas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 “Light of Life and Death”

5.2. Illusions of the “Mind”

5.3. The Truth of “Prophecy”

Chapter 6

6.1. Omniscience and Flash Foreword

6.2. The Truth of “Predictions” and the “Future”

6.3. Don’t become the Slaves of “Fortune-Telling, Divinations and Predictions”

Chapter 7

7.1. “Near-Death Experience” is Beyond Doubt

7.2.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of the Unification with “God”

7.3. A “Universal Religion” that Embraces, and is Suitable for, all Mankind

7.4. Real “Death”: A “Highly Risky Turning Point” of Life

Chapter 8

8.1.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Death

8.2. The Phase of Separa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Body” and the “Spiritual Body”

8.3. The Phase for the Exposure of the “Primordial Nature”

8.4.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the Phase of “Standby for Rebirth”

8.5. Shocking Revelations: Scenes before Death

8.6. What is the “Up-to-the Point” “Training on Spiritual Elevation”?

Chapter 9

9.1. One Out of Seven “Near-Death-Experiences” is Negative

9.2.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Posthumous “Horrible Scenes”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Resolutions by Dharma Practice”

9.3. Don’t Under-estimate the Posthumous “Horrible Scenes”

Chapter 10

10.1. The Proportions of Negative “Near Death Experiences”

10.2. “Near-Death Experiences” in the Realm of “Specters”

10.3.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mmitting Suicide”

10.4. How to Avoid Entering into Evil “Spiritual Domains”

10.5. Misinterpretations on Negative “Near-Death Experiences”

10.6. The Consequences Induced by Contradictory Theories

 Order Form       Back to Book Series 

  Return to Beginning of This Page

 Introduction of Author Ven Master Pema Lhadren

Teachings of Kyabje Dudjom Rinpoche and Kyabje Chadral Rinpoche

By Dudjom Buddhist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Free of Charge for Distribution, with Postage Needed.

(Please send email to [email protected] to order)

The Nyingm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The lineages and teachings of Vajrayana Buddhism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Old Translations” (Ngagyur Nyingma”) and the “New Translations” (“Sarma”). Within the numerous lineages and teachings of the “Old Translations”, there are the “Kama” Lineages (please refer to the article on “The Lineage Traditions of the Nyingm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1)” in Issue 8 of the “Lake of Lotus”) that have been transmitted directly from the Dharmakaya Buddha Samanthabhadra to the present-day Masters, and the “Terma” Lineages that have come down directly from the Nirmanakaya Buddha, as well as the Founder of Tibetan Buddhism, Guru Padmasambhava to the present-day Masters (please refer to the article on “The Lineage Traditions of the Nyingm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2)” in Issue 9 of the “Lake of Lotus”).

Due to the extreme kindness and blessing of Guru Padmassambhava, in accordance to the various circumstances, he had concealed many extremely important Dharma Treasures in caves and other sacred places, which are later to be revealed by prophesized “Treasure Revealers” (Tertons)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and place under favourable conditions for those to be tamed. These important Dharma Treasures are now known as the “Concealed Treasures” (Termas). Among these various “concealed treasures”, there are some “Newly-Discovered Terma” (Tersar) which has been transmitted from the Terton himself directly to his “Principal Doctrine-holder” (Chodak).

As this kind of transmission is so near and direct from Guru Padmasambhava himself, it carries with it all the powerful blessings, and so as long as one can keep one’s pure “samayas” (vows) with one’s own Root Guru, then the benefit of practicing such precious teachings is that it will bring about swift results and accomplishments. The teachings of the “Dudjom Tersar” Lineage is one such precious example.

The teachings of these “concealed treasures” were discovered by both the Great Terton Dudjom Lingpa (His Holiness Dudjom Rinpoche’s predecessor, 1835-1903, please refer to the article on “A Short Life Story of the Great Terton Dudjom Lingpa” in Issue 3 of the “Light of Lotus” in June 2000, published by Dudjom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Great Terton Dudjom Jigdral Yeshe Dorje (His Holiness Dudjom Rinpoche, 1904-1987, please refer to “The Life Story of His Holiness Dudjom Rinpoche” in Issue 5 of the “Lake of Lotus”), and were all transmitted in its pure totality to His Holiness Chadral Sangye Dorje Rinpoche, who is the Sole “Principal Dharma-Heir” (Kyabchok) and also the “Lord of the Mandala” of the “Dudjom Tersar” Lineage.  

Since this kind of lineage directly comes from Guru Padmasambhava to the Terton, and so its blessings are extremely great as it carries the “warm breath” of Guru Padmasambhava Himself. There are at least 13 disciples of the Great Terton Dudjom Lingpa who had practiced these precious teachings and had thus attained the accomplishments of the “Rainbow Body” (please refer to the Chinese article on “The Eight Manifestations of Guru Rinpoche” in Issue 7 of the “Lake of Lotus”, as well as the DVD on the “Rainbow Body of the Nyingm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published by Dudjom Buddhist Association, which has now been put up to the Youtube).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Dudjom Tersar” Lineage is being considered by many as the extremely rare “Treasures” of Vajrayana, as well as the “Golden Key” for the swift attainment of enlightenment (or Buddhahood). The contents of its practices are concise and direct, which includes all the “essences” of the Dharma practices. It is systematic, is progressing step-by-step, and is leading one to the “pith-instructions” of the highest level for the “Great Perfection” (Dzogchen) practice.  

This book is a rare collection of some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s of both His Holiness Dudjom Rinpoche and His Holiness Chadral Sangye Dorje Rinpoche, which is for free distribution to all Dharma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 Each order from one person and one address will be able to order for ONE ONLY! You will only have to pay for the mailing cost of it, and the Dudjom Buddhist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will send it to you free of charge. As there are only limited copies available, it will be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Back to Book Series     Return to Beginning of This Page

接收敦珠佛學會通訊

Dudjom Buddhist Association Mailing List

接收本會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