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喜泰賢及啤嗎哈尊金剛上師

Vajra Masters Yeshe Thaye & Pema Lhadren

敦珠佛學會        Dudjom Buddhist Association

影片精選:佛法系列 -- 戒律篇

 

  生死教育系列 Series on Life & Death Education  佛法系列  上師系列 Guru Series

敦珠佛學會傳承及活動系列 Lineage & Activity    對佛法疑惑的問與答

敦珠佛學會相片集  Photo Album of Dudjom Buddhist Association

 佛法基礎及專有名詞系列 戒 律 篇 修 心 篇 死後世界篇

戒 律 篇

 1. 菩薩戒精華 2.  佛陀對戒律的極度重視 3. 默擯之由來

 4. 布薩與戒律1:釋尊制定「布薩誦戒」的緣起 5.布薩與戒律(2上):為何釋尊不再主持布薩誦戒法會

 6.布薩與戒律(2下):為何釋尊不再主持布薩誦戒法會

佛陀於其即將進入「涅槃」(即「寂滅」)之際,被弟子們問及:【世尊滅度後,我們以何 為師?】佛陀便云:【以戒為師!】又當被問及:【如何調伏「惡性比丘」?】佛陀便回答 :【對他們應該施行「默擯梵罰」!】,然後進一步闡釋其道理所在。最後,佛陀再度以「 戒律」為【三學之首、萬行之基】,及「無戒者的過患」與「持戒者的利益」等作出訓示。故《佛經》有云:【佛性常住戒卷。】;《律藏》亦云:【有秉羯磨說戒,則正法未滅世間­。毘尼藏者,是佛法壽命;毘尼藏住,佛法亦住。】由「戒律在,則佛法存;戒律滅,則佛 法亡」的訓示中,可知佛陀對「戒律」之重視程度!

返回頁首

 

1.  菩薩戒精華

Youtube      粵 語   國 語

國內視頻    粵 語   國 語

為什麼受「菩薩戒」可以獲得永恆的保護,即使死後,直至永遠都會不失「菩薩戒」和保護呢?大論云:持菩薩戒,有五千善神擁護,「戒體」常光。究竟理據何在呢?為什麼持守「菩薩戒」,即使只達標一分,仍然可以繼續自動累積功德呢?為什麼要成佛,就必須受「菩­薩戒」呢?為什麼佛經說,不受「菩薩戒」就等於是「畜生」呢?究竟要如何守持「菩薩戒」,才算是不吃力,而又功德圓滿呢?犯了「菩薩戒」,又如何方可還淨呢?本片會依據「法性」的標準,逐一解釋每一條「菩薩戒」,請勿錯過。

返回頁首  返回原處

2.  佛陀對戒律的極度重視

Youtube      粵 語  

國內視頻    粵 語

佛陀於其即將進入「涅槃」(即「寂滅」)之際,被弟子們問及:【世尊滅度後,我們以何 為師?】佛陀便云:【以戒為師!】又當被問及:【如何調伏「惡性比丘」?】佛陀便回答 :【對他們應該施行「默擯梵罰」!】,然後進一步闡釋其道理所在。最後,佛陀再度以「 戒律」為【三學之首、萬行之基】,及「無戒者的過患」與「持戒者的利益」等作出訓示。故《佛經》有云:【佛性常住戒卷。】;《律藏》亦云:【有秉羯磨說戒,則正法未滅世間­。毘尼藏者,是佛法壽命;毘尼藏住,佛法亦住。】由「戒律在,則佛法存;戒律滅,則佛 法亡」的訓示中,可知佛陀對「戒律」之重視程度!

返回頁首  返回原處

3.  默擯之由來

 

 

Youtube      粵 語  

國內視頻    粵 語

釋迦牟尼佛臨離世前開示阿難等弟子:如何調伏惡性「比丘」?佛陀叮囑其弟子,對「惡性 比丘」們應該施行「默擯」。「默擯」之梵語為「梵壇」,沉默擯棄之意。此法乃針對那些 頑劣、煩惱重之僧眾。犯了「戒」却不受勸告的「比丘」,若果與之共住共行時,會受到其言行的感染或障礙修行,令清修受到污染及拖慢進度,因此佛陀建議隔離這些「比丘」。對 於剛強難馴之眾生,除「默擯」外,亦別無他法。
佛陀說:「阿難,我去世後,對惡質怠惰比丘 (惡比丘) 應施行〝默擯〞梵罰;聽任那惡比丘隨意說話,諸比丘不應與之交談,不勸告他,亦不教訓他。」 (見於林許文二、陳師蘭著《印度聖境旅人書》。台灣、台北市:商智文化,2000年,293)
這種處理方法,〞是要對付那些不聽教誡、不尊師重道、及犯了大戒的「僧團」中人,避免 他們之所作所為,漸漸地影響及蔓延到其他的「僧團」中人,猶如「沙士」 (SARS) 大爆發一樣,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危害整個「僧團」。因此佛陀親自制訂此一機制,以防範 於未燃,是一種很有效用的「隔離」政策 (詳情請參閱《蓮花海》第十二期之「瞻波城(1):佛陀之布薩事件」一文)

返回頁首  返回原處

4.  布薩與戒律 1 -- 

釋尊制定「布薩誦戒」的緣起

Youtube      粵 語  

國內視頻    粵 語

「布薩」原本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傳統齋戒清淨聚會,並非「佛教」始創的。「外教」經常借機批評「佛教」,因此以「佛教」內「比丘」間的「犯戒、爭執」作為恥笑目標,認為­「外教」尚且有「布薩」的宗教活動令信徒重獲清淨,為什麼反而自稱《佛法》為最尊教法­的「佛教」,卻沒有呢?
釋迦牟尼佛觀察各種「因緣」,於是制訂「佛教」的「布薩」,內容則有別於一般的「外教」。釋迦牟尼佛規定所有弟子,每月初一、十五,都必須參加「布薩」。「布薩」開始前,與會者若有「犯戒」的情形,必須先依「戒律」懺悔,接受處置。之後是「說戒」,說的是「波羅提木叉」,即「別解脫戒」,意思是〝這是善法的根本依止處,各別不同的團體,例如「出家人、在家眾」等,可依其各別不同的「戒律」修持而解脫。所以又稱為「別解脫戒­」。〞
自知有罪而不懺者,即毀犯「妄語戒」。若果別人知道後加以揭發,仍然再三藉詞抵賴,諉過於他人或者抗拒承認,會被逐出「僧團」。所以「佛教」的「布薩」活動,可以說是一種­確保僧團清淨和諧的重要機制,亦提供一個可以令修行人卸下「自心」惡業的根源、徹底殲滅惡業種子的上佳修行方法及方便。(詳情請參閱《蓮花海》第十二期之「瞻波城(1):佛陀之布薩事件」一文)。

返回頁首  返回原處

5.  布薩與戒律 ( 2上)

為何釋尊不再主持「布薩誦戒」法會

Youtube      粵 語  

國內視頻    粵 語

「佛」制訂一切「戒」的本懷是無盡的慈悲,給予眾生「可依循的階梯」,為眾生設立一整­套極嚴密的「安全網」及「保護罩」,協助眾生脫離無窮的「引力」作用,不再「輪廻在不­斷投生的苦海」。這並不是恐嚇,而是如實的告知你「現實的殘酷性」,讓你生起「覺悟的種性」。
可惜「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丐」,釋迦牟尼佛所頒下的指令與教法,在他仍然住世的時候,已經備受極猛烈的沖擊,而且正正出現在他的面前。釋迦牟尼佛會有什麼反應呢?他會如­何處理呢?
根據《中阿含第一二二瞻波經》、《五分律》、《十誦律》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大約六十歲­的時候,在一個月圓之夜,亦即是「布薩」的十五日,釋迦牟尼佛與各僧眾聚集在瞻波城的恒伽池邊,舉行「布薩」。
眾人都等待着釋迦牟尼佛一如以往的「說戒」,但這一次的「布薩」,氣氛極不尋常。釋迦牟尼佛只是默然的坐着,並無任何開始「說戒」的意思。原因何在呢?
法會之後釋迦牟尼佛向僧眾宣佈:「比丘們!從今以後,由你們自己舉行〝布薩〞,自行誦讀〝波羅提木叉〞吧!我不再參加〝布薩〞了。因為〝如來〞若在雜有不清淨成員的聚會中­,教說〝波羅提木叉〞,論機緣、論場合,都是不適當的。」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欲知真相,請看此片。(詳情請參閱《蓮花海》第十二期之「瞻波城(1):佛陀之布薩事件」一文)。

返回頁首  返回原處

6.  布薩與戒律 ( 2下)

為何釋尊不再主持「布薩誦戒」法會

 

 

Youtube      粵 語  

國內視頻    粵 語

「布薩(誦戒)」原本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傳統齋戒清淨聚會,並非「佛教」始創的。「外教」經常借機批評「佛教」,因此以「佛教」內「比丘」間的「犯戒、爭執」作為恥笑目標,認為「外教」尚且有「布薩」的宗教活動令信徒重獲清淨,為什麼反而自稱《佛法》為最尊教法的「佛教」,卻沒有呢?
釋迦牟尼佛觀察各種「因緣」,於是制訂「佛教」的「布薩」,內容則有別於一般的「外教」。釋迦牟尼佛規定所有弟子,每月初一、十五,都必須參加「布薩」。「布薩」開始前,與會者若有「犯戒」的情形,必須先依「戒律」懺悔,接受處置。之後是「說戒」,說的是「波羅提木叉」,即「別解脫戒」,意思是〝這是善法的根本依止處,各別不同的團體,例如「出家人、在家眾」等,可依其各別不同的「戒律」修持而解脫。所以又稱為「別解脫戒」。〞
自知有罪而不懺者,即毀犯「妄語戒」。若果別人知道後加以揭發,仍然再三藉詞抵賴,諉過於他人或者抗拒承認,會被逐出「僧團」。所以「佛教」的「布薩」活動,可以說是一種確保僧團清淨和諧的重要機制,亦提供一個可以令修行人卸下「自心」惡業的根源、徹底殲滅惡業種子的上佳修行方法及方便。(詳情請參閱《蓮花海》第十二期之「瞻波城(1):佛陀之布薩事件」一文)。

返回頁首  返回原處

 
Create your free online surveys with SurveyMonkey , the world's leading questionnaire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