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返回頁首

留下通訊1

 

 

 

 

 

 

 

 

 

 

 

 

 

 真假「傳承」及其相關意義

敦珠佛學會

返回皈依頁面   留下通訊及接收本會資訊

應如何選擇上師 真假上師 真假傳承  對佛法疑惑的問與答 

 尋找佛法導師的標準及危險處 (影片) 心力是一種具吸力的磁場 ,所以皈依前要注意什麼? (粵語)

對學佛人的忠告及真假弘法者之分(粵語版影片) 對學佛人的忠告及真假弘法者之分(國語版影片)

能否「往生佛淨土」的三種重要條件(粵語版影片) 往生淨土或脫離輪迴或成佛的成敗關鍵與觀音成道的啟示(粵語)

如何才能積聚真正的功德 (粵語版影片) 「酬恩」的最佳方法與意義 (粵語版影片)

真假「傳承」及其相關意義(一)

嗎哈尊金剛上師著

上師簡介 / Guru Introduction

真假傳承 (2)  真假傳承 (3)  真假傳承 (4)

如果修習「藏傳佛教」,經常會接觸「傳承」這個名詞。內容包括一系列的祖師名字、教法名稱、緣起及源流的歴史。受法者會被告誡,必須小心選擇真確的、未被污染的、有效的「傳承」,尤其是確認「傳承」擁有者的真偽性。

為什麼要如此慎重呢?只要擁有儀軌,懂得教授,就已經足夠了,為什麼還要確認「傳承」擁有者的真偽性呢?源流的歴史一般都長得很,又如何確認呢?是否凡是「傳承」的擁有者,就必定是合資格的導師呢?如果並無「傳承」,但懂得教授佛法,或者懂得實修的法門,又是否合資格的導師呢?很多「傳承」都說是最好的,應以何準則去區分呢?很多同一「傳承」的擁有者,都說是最好的,應以何準則去區分呢?究竟如何方可成為一個「傳承」的擁有者呢? 

跟隨「假上師」的悲慘後果

        在未正式研究上述的問題前,先探討一下跟隨「假上師」的後果,就會深刻地認知,辨認「真假上師」與「真假傳承」,是同等的重要。跟據《佛藏經》(Buddha Pitakadu Hsilanirgraha Sutra)有如下的描述

『世間之敵僅僅掠奪生命,只是令人捨棄身體而已,不能令墮惡趣。

而入邪道之愚癡者將求善義者引入地獄中千劫受苦。

何以故?因其行持有相之法,宣說顛倒之法故。

如若宣說令入邪道之法,則較斷一切眾生之命之罪過還重。』

意思是一般世間上的仇敵,最大之危害性亦只是令人死亡,失去肉身。只要受害者的「心性」不被扭曲,死後是不會投生入「地獄」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死後失去肉體的粗性物質支撑,在尚未投生以取得另一種物質結構的身體前,生命會以「心」,亦即是「精神」,作為此過渡期的「主體」,亦是最主要的「主導力量」。(請參看「蓮花海」第12期之「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前往有關內容

如果作主導的「心性」,因為生前受到教授邪法、心術不正、惡毒、及「貪、嗔、痴」重的人所誘導,令「心性」歪離,以慣性的處事行為及磁場,在「靈界」中遊盪,就會被同類型的惡性磁場所吸引,進入「地獄」中承受數以億億年(「千劫」是一個難以計算其長度的時期。)的漫長痛苦。這是大自然的一種物理現象 --「物以類聚」。

所以上述的經文說,以邪法、與正法相違背或偏離的教法,將眾生的「心性」扭曲,令其長陷痛苦之中,這種罪過,比殺人的罪更加重。因此生前無論信奉何種宗教、何種派系、何種傳承,抑或跟隨何種導師,都要小心辨認他們的教法。為什麼要如此慎重呢?因為錯誤的選擇,會令你陷入「萬萬劫不復」之地,無法回頭,亦「後悔莫及」。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回頭已是億年身」。 

分辨「真假上師」與「真假傳承」的

必備要素與準則

究竟如何辨認呢?方法就是辨認那種教法的『正確性、對「心性」的影響、與及身處的磁場性質』。這三項要素,正是分辨「真假上師」與「真假傳承」的必備要素與準則。

A. 正確性:

如何才是「正確」呢?大概分成三個層面:

1.      「傳承上師」的授權:

一個修行人的修行方法,由他的「上師」傳授。所有受持同一個「上師」傳授教法的弟子,都懂得同一的修法。但每一個人的領悟能力、對佛法的認識深度、在行為上的實踐程度、以至實修時有否獲得「證量」(修至某種程度時應有的境界徵兆),都會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異

作為身負「承先啓後、燃佛心燈」重任的「傳承上師」,在尋找接班人的時候,必定會跟據日常與其弟子接觸時的情況,以其審慎的準則量度所有受法的弟子,以選擇承接「傳承」的接班人。亦只有「傳承上師」,才有如此的資格及方便,經常接觸受教弟子的「心識」反應。所以如果有人自稱具有某個「傳承」的傳承權,但竟然並非由他的最直接、最經常接觸、具有此「傳承」的「上師」所授權承接,反而由不具有此「傳承」的人授權,如此「兒戲」的「傳承人」,都不可以被認為是「正確」的。

如果他的最直接、最經常接觸、具有此「傳承」的「上師」,不授權他承接「傳承」,必定是有原因的。因為錯誤地交予「傳承」給不適當的人,會危害很多眾生,令他們無辜墮進「地獄」,承受千萬劫的痛苦。凡跟隨這些不被認可及不正確授權的人,都會與他本人一樣,受其牽連而進入「地獄」受苦,所以選擇「上師」的人,必須緊記這一個重點,不可以跟隨沒有正確的「傳承」授權的人。

只要擁有儀軌,懂得教授,就已經足夠了,為什麼還要確認「傳承」擁有者的真偽性呢?因為懂得修習及教授儀軌,並不等於這位人士不會以錯誤的個人理解、歪曲了的教法、以及含有「不軌企圖」的手法來引導你,尤其是那些以不擇手段的方法取得「上師」之位,欺騙世人的小人。他們的「授權」既是「不正確的」,教授的方法又未被確認及肯定,即使學了亦無法產生作用。更慘的是歪曲了的教法,會令心性扭曲,引領你進入「地獄」,這個才是致命傷。 

蓮花生大士說:「歸依“邪師”如飲毒藥,自斷“慧命”!」

密勒日巴尊者說:「若師不具“淨傳承”,求得“灌頂”有何用?」 

2.      「傳承祖師」的確認:

每一個「傳承」,都有一系列具有正確授權的「祖師」。稱得上「祖師」,通常都是被廣泛公認具有「大證量」典範修行人,甚至是該「傳承」的「金剛王令」持有者,稱為「法主」,亦即是該「傳承」的「最高領導者」和「完全及完整無缺的擁有者」。因為一個「傳承」的教法,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通常所包含的教法十分廣泛。一般的「傳承」擁有者,可能只是獲得某些教法的授權,並非是完整的。可以稱為「支流」,就像樹的分支一樣。「完全及完整無缺」的意思是「擁有授權及曾修證所有屬於該傳承的教法」,包括有「灌頂、口傳、導引、口訣」等所有教授。要修證如此眾多的教法而又獲得「證量」的修行人,當然就一定是具有「大證量」的修行人。所以被稱為該「傳承」的「祖師」,就好像樹的「主幹」一樣。

例如當今被公認為具有「大證量」的寧瑪派(紅教)長老 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既是龍欽領體》之「大圓滿」祖師之一(請參看「蓮花海」第十一期之「傳佛教瑪巴之傳承系統 (4)」及「依怙主 夏札(戚操)法王記實()兩文前往有關內容),亦是「敦珠新寶藏」之「金剛王令」持有者、「法主」及祖師之一(請參看「蓮花海」第九期之「依怙主 夏札(戚操)法王記實()」一文前往有關內容)

作為該「傳承」的「祖師」,自然了解各「支流」的「傳承人」是否具足「正確性」。所以得到「祖師」的確認,就等於確認該「支流」的一系列「傳承人」的「正確性」。其作用及影響力,極其宏大。

無數的支流「傳承人」,即使已經得到自己的「上師」授權,仍然極其希望得到類似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如此級數的「祖師」之確認。情况猶如一位大學教授,既得到本地大學確認為有「優異成就的教授」,更被國際之學術界公認地推選為最高榮譽及榮耀的「諾貝爾得獎者」,以表揚其在學術上之最高成就與造詣。

若然一個「傳承」的「傳承人」,既得到自己最直接的「上師」授權,又得到該「傳承」的祖師,亦即是「最高領導者」的確認,就必定是十分「正確的」導師兼「傳承人」。作為一位具「大證量」的祖師,當然具有如此的「慧眼及認證能力」,對一位弟子或非弟子作出進一步的「傳承授權確認」。

這種確認,必須是「白紙黑字」的「明確敘述」,列明對其「傳承人的身份」作出肯定及確認。不可以是「一堆無憑無證的空話、一張相片的合照、一句祝福的片語、一兩件禮物、一封祝福信、一段普通交談的影片」,就「指鹿為馬」地說是「傳承人的確認信件」證明。很多「假上師」,就是如此欺騙世人的。

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如此的「假上師」,以「鬼蜮技倆」冒充「神通」,說什麼「定中見佛、夢中奇遇」等,騙取信任。全部「自編自導自演」,但真正的佛法內涵卻極少,十分膚淺,而且「表裡不一」。

近期台灣就曾經發生過上述的類似事件。有一個自封為xx的第幾代轉世的西藏人,又出書自說自話,說是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的弟子,獲得其確認及授予「傳承」,並出示「一句祝福片語、一兩件禮物」以作證明。這些所謂證據,十分表面及脆弱,卻又得到所有人的信任。很多受害者因此被騙財騙色,求助無門,痛苦不堪。此事更被臺灣傳媒作廣泛的報導,對「藏傳佛教」的弘播造成極大的傷害。如果信眾能夠保持冷靜,堅守「要全面觀察其真偽性」的守則,就會清晰理解,這些證據並不是「傳承人的確認信件」證明。

香港,亦有人自稱得到某某法王的太太授予「傳承」,就更加荒謬。竟然由一個無「傳承」的人授權他人擁有「傳承」。雖然如此荒謬,但此名「假上師」卻仍然因此取得信任及順利控制一系列的寺產,用以鞏固自己的勢力。此人為了進一步拓張勢力範圍,不惜結交以佛法為名,騙財騙色為實的人,一起「同流合汚」,造就聲勢。其中一名同流者,曾被香港特區政府控告「借口修持佛法而非禮女信眾」,判監兩個月。由於此人心術不正,是一個只知權謀、迷信、佛法知識淺薄的陰險小人,即使已跟隨其「上師」三十多年,但他的「上師」不想他帶領無辜的眾生進入「地獄」受千劫之苦,因此不考慮授予他任何「傳承」。結果他以卑劣的手段,取得由某某法王的太太授予的「傳承」,令眾生受到進入「地獄」的危害。

情況就等於美國總統的太太,可以有權行使總統職權,組織內閣及授權他人擁有權力一樣,毫不合理。似乎亦只有地,才會出現如此「只知迷信、不明理據」的離奇現象。難怪地會出現如此多的「假上師」、受害者。究竟是因為地的信眾「只喜歡迷信」,抑或是「假上師」認為地是他們的「行騙天堂」呢?這是「雞與雞蛋」的「誰是最先者」的問題。若從市場概念言之,則是「供求」的問題而已!地的信眾必須深思這個問題。

以下一段文字,節錄自多欽則紅格爾多吉仁波切的著作《探索心靈的痕跡》之《開啟智慧的心扉》一文,以餉讀者:

我們家鄉這邊有一個所謂的「活佛」,到武漢深圳等地去「傳法」。他對每一個與他結緣的人都會說:「你的前世是什麼“上師”,什麼“空行母”,我們有很特殊的因緣。」預言了很多事情。我很想對諸如此類習慣于宣說「假神通者」試問一句話:「如果你連明天將會吃到一頓什麼樣的飯,也沒有辦法預知的話,你怎麼能夠知道人家前世是誰?在自己的家鄉沒有一個人相信你有“神通”,怎麼來到漢地就突顯“神通”了呢?你與信眾之間所謂的累世因緣,如果離開了金錢的供養,豈不也就“子虛烏有”了嗎?」當我這樣說的時候,旁邊其他的喇嘛都笑了!那個「活佛」很害羞地說出了心裏話:「如果你不善言辭,漢地的那些不瞭解你的信眾是不會在意你的,當我預言了一些事情,並且作出一副很有智慧的樣子時,信眾都爭先恐後地親近我,然後相互傳話說那個“上師”如何如何有“神通”、了不起!於是得到了一些供養。」

他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的眼前浮現了很多漢地信眾的作法。很多信眾喜歡「道聽塗說」的傳聞,一聽說從西藏來了個「上師、活佛」,就一窩蜂似的跟著去了。拜見後僅憑這位「上師、活佛」的言談舉止、穿著打扮是否符合自己的意願,就去瞎編亂造地評價,而根本不會去瞭解這位「上師」的「涵養如何、學問怎樣、證量又有多少!」

這裏再舉一個真實的例子:在西藏康區有一個普通的「在家人」因為偷盜而被罰款兩萬餘元。此人巧生詭計,穿上僧裝後到漢地去冒充「上師」傳法,欺騙了很多信眾,而且得到了幾十萬元的供養。後來這個人說了一句笑話:「由於本人的聰明才智,加上“佛陀法衣”的加持,西藏的盜賊在漢地變成了“上師”!

這句話在我們家鄉已經成為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盲從於此人的那些信眾,正因為只注重他外在的言談舉止,而對於他的「修行、傳承、來歷」究竟如何,卻不作稍許的調查與判斷,以至於自己上當受騙。這些漢地信眾把一個盜賊拜為「上師」,這不僅使眾多漢地佛弟子因此蒙羞,而且也玷污了神聖「佛陀」教法的形象!諸如此類的情況時有發生,而且將來也很難完全杜絕。

所以請各位善良的信眾,全方位地「小心核查、驗證、思考」一切「上師」的真偽。即使擁有「確認證明」的「上師」,仍然要以下述的方法加以觀察。而所有「確認證明」,亦一定不會由一個「名不見經傳」、不知是誰的小卒,卻自稱是「仁波切」的人所發出。即使是「西藏人」,穿起喇嘛服裝,亦不代表就是一位具「大證量」的祖師。就等於一位穿起西裝的美國人,自稱是美國總統,但卻無人認識一樣。作為美國總統,又怎會是無人認識,及並無文獻記載呢?所以要分辨這些證明文件,並不困難,只要向「幾位」同一「傳承系統」的「知名人士」詢問,就可以知道。作為「祖師」,通常都可以在「有代表性」的書籍及互聯網站查閱其級數及履歷,絕對不會「無可稽查」的。 

3.        「教法與證量」的印證

是否凡是「傳承」的擁有者,就必定是合資格的導師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這位「傳承」的擁有者,確實由其具傳承的「上師」所授權,不是偷來的、搶來的、騙來的,符合最基本的「正確性」要求,甚至得到其「傳承」祖師的確認,但作為求法者,為保安全,仍然需要以一段長時間觀察此「上師」的「言行、教法、證量」。為什麼呢?原因有幾個:

(1)  「傳承教法」的正確性:每一個「傳承」,都包含一系列的教法,而「藏傳佛教」的「傳承」十分之多。這些教法是否符合「佛法的真義」呢?這些教法可以令你「脫離輪廻」嗎?這些教法會否扭曲你的「心性」呢?

(2)  「傳承教法」的純一性:這些「傳承教法」即使是著名的教法,但經過長遠的流傳之後,是否一直都能夠保持純淨,未被篡改呢?「傳承」中的一系列祖師裏,有否出現過「中斷、違逆、破誓」的情况呢?「上師」的「上師」是否都符合全面的審核準則呢?

(3)  「傳承人」的程度:世事無常,人亦常變。究竟這位「上師」的「言行、教法、證量」,是否已達「不退轉」的地步呢?是否已達「可以絕對信任」的地步呢?他會不會變質呢?

以上同一的參考文獻,有如下的評論:

很多學佛者好高騖遠,喜歡空談深廣的見地和次第很高的法門,而對於修行不可或缺的「前行」等基礎的法門則不夠重視。很多初學佛者要求「上師」傳自己「藏傳佛教」中一個最高的法門。如果這位「上師」是「甯瑪巴」(即「紅教」)傳承的,則一定會問:「“大圓滿”法是不是“藏傳佛教”中最殊勝的一個法門。」……

一些剛剛接觸佛教,且對「藏傳佛教」不甚瞭解的弟子,往往會認為每一位從藏地來的「上師」,都是「大圓滿」法的修行者,而且都具有傳授「大圓滿」法的資格與能力。但實際上,不要說其他教派的「上師」,就是在「甯瑪巴」傳承當中,能夠根據不同弟子的自身條件和意願而傳授「大圓滿」法的「上師」,也是寥若晨星!……

有一個真實的事例:一位其他教派的「活佛」到漢地來傳法,當被問到什麼是「大圓滿」法的問題時,由於這位「活佛」根本就不瞭解「大圓滿」法,於是他信口答到:「“大圓滿”不就是一個吃的東西嗎?」看到弟子們面露驚異的表情,他又很巧妙地說:「哈哈,開玩笑的!因為這個“緣起”,現在我可以為你們做“大圓滿”法的“灌頂“!」

在弟子們虔誠的期待下,這位「活佛」用藏語口誦著藏地路人皆知的民歌的歌詞:「那白天鵝鳥兒,請借給我你的雙翅,不去很遠的地方,只轉理塘就回來」並且做著一些「灌頂手印」的模樣。如此,完成了「大圓滿」法的「灌頂」,並且得到了弟子們很多的供養。在藏地,這已經成為很多「活佛」喜歡談論的一個笑話。這種事情,對佛陀的教法是很大的玷污,也是對廣大信眾可恥的欺騙

很多人無法分辨「傳承教法」的真偽,也懶得去分辨。聽聞「藏傳佛教」中的最高法門是「紅教」的「大圓滿」,就不理會自身的基礎與能力,懷着極大的貪念、虛榮心、自尊心,迷不擇路地追求「大圓滿」法,結果成為別人的獵物,任由宰割。

究竟應該如何分辨「傳承教法」的真偽,與及審核「上師」的「教法與證量」呢?答案是『請先充實自己,從「顯教及密乘」的教理入手。』為什麼呢?因為任何分辨方法,都離不開「知識與智慧」這個範疇。很多感情用事的人喜歡聽從別人的推介,以個人的「貪念及喜惡」作為主導,跨過考察及理性的分析,進入由「主觀」形成的「迷信」之中。

無論修持任何法門,都必須先了解「什麼是佛法?為什麼要修持佛法?佛法的精粹是什麼?如果要脫離輪廻,它的關鍵在那裏?」如果不理解這些道理,無論修持任何法門,都不會產生「正確而有效」的作用。世間並無「不勞而獲」的教法。有了這些知識,就可以分辨各種「傳承教法」的真偽,是否離題、是否太過間接、是否難度太高、是否正法、是否適合你自己呢?

「傳承教法」的源流,可以通過史籍或有代表性的書籍加以核查。各祖師的傳記,亦可參考。要「一矢中的」的成功,不走寃枉路,又要無「下墮地獄」的風險,就必須用功。而審核「上師」的「教法與證量」,就更加要花一段長時間去作長期觀察

如何審核呢?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是一位鋼琴演奏家。即使檢視他的證書或獎狀,亦難以確實知道他的程度高低。最徹底的方法就是讓他演奏。不斷的演奏,就等於不斷的審核,你會在長期的觀察中,了知他的程度

所以在「藏傳佛教」的傳統裏,觀察一位「上師」要六至十二年。完成仔細的觀察之後,就要「視師如佛」,方可在堅如「金剛」的信心之上,以高速修持成就。(請參看「蓮花海」第三及四期之「真假上師」一文。) 從這些「上師」的教法演譯中,可以了解他的「佛法深度、清晰度、實修證量」第3期  第4期

「證量」是指修至某種程度時應有的境界徵兆本來是難以測度的。亦不可以用「神通」來比量,因為「神通」並非「佛法」,其他宗教的修持者都可以通過精神的訓練而達到。「證量」是修持「“非有非空”的“空性”」以回復「本性」(請參看「蓮花海」第四期之「瀕死體驗」一文。)的一些境界徵兆。第4期

所以如果這些「上師」的教法演譯是含糊其辭的、不清晰的,這就表示他的佛法基礎未達圓融,無法以實修的「證量」,印證「佛法」的教理。由於連他自己都不明白,他又怎麼可以解說清楚呢?所以只好「含糊其辭」,帶你「遊花園」,兜圈子走路。

如果這些「上師」的教法演譯是表面的,欠缺深度層面的解釋,亦無實修時的經驗及竅門指引,這就表示他的「佛法基礎及實修經驗」十分膚淺,欠缺「證量」。因為具「證量」的修行人,所作出的修行指引都是「直接的、實用的、不離正法的」深度解釋。

所謂「有諸內、形諸外」,紙總是包不住火的。一個騙子「假上師」的言行,總會有顯露敗行的痕跡可尋。同樣地,一位具「證量」修行人的言行,總有其「表裡一致」的德行可遵。所以長期的觀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是十分有效的「試金石」,終可試出真相來。久經磨練的信心,一經肯定,就會成為堅如「金剛」的信心,有助「即身成佛」的修行。所以請所有求法者冷靜,不要心急得像「燈蛾撲火」般「自投火海」,白白犧牲幾千劫的時間到「地獄」去受苦。倒不如現在花多些時間在『基礎的訓練、學習佛法知識、觀察「上師」以培育堅如「金剛」的信心』之上,更加實際。

「活佛」一詞,藏音「祖古」,是翻譯的一種誤導。原藏文的意思是「再轉生的修行人」,並非「仍然活着的佛」。無論前生是否「修行人、傳承上師、祖師」,抑或普通人,一經轉生,所有記憶都會成為「隱性記憶」,能力一如普通人。他們必須重新學習佛法、通過修行,喚醒「本性的覺知」。所以無論這些「上師」是否「再轉生的修行人」,承襲前生的名銜有幾響、幾大,前生的「證量」有幾高,都要「重新開始」。選擇「上師」的人,不要「迷信」攻心,自陷絕境。無論任何「上師」,都必須依照下列的審核準則加以觀察。

且看在同一文章中,身為轉世「仁波切」的多欽則紅格爾多吉仁波切,如何作出下述的中肯評論

『奇怪的是,很多所謂的修法者,很想知道自己的前世是誰?來生又會如何?由此產生了很多妄念,以至於成為別人的笑柄。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沒有必要知道你過去世和未來世是怎樣的。如果你能在這一生做一個真正的有良心,並且富於奉獻的好人,那麼也就能隨之解決一切來生的問題。所以沒有必要讓來生使你妄念紛湧!如果你現在的狀況不好,即使你的前世被認定是一位很好很特殊的人物,對於現在的你來說,也沒有任何的用處。這些想法只能是徒增自己的妄念罷了。

拿我自己來說,因為被認定是多欽則仁波切的轉世而被很多人尊崇。多欽則仁波切是一位「見地高深、不可思議」的大成就者,因而受到「甯瑪巴」各傳承的虔信。但是,僅具有他老人家的名號和自以為是他老人家的轉世再來,對於自己的「見地和悟性」毫無作用,也沒有任何把握在死後不會墮入「地獄」。

要想使自己有一個很高的「見地」,並且死後不墮入「三惡途」,完全取決於你修法的精進程度以及智慧等因素。遺憾的是我們很多修行人往往忽視了對自己修法很重要的東西,而幼稚的去追逐所謂的「神通」奇跡

如果遇到一位自稱是「上師、活佛、堪布、空行母」的人,就信如佛陀再世,尾隨其後。但是,如果其中的某一位「上師」開示有關「慈悲、發心、空性」等基本法理時,哪怕是其中少許的內容,這些人也很難去實踐。或許這些尾隨者,也在希望把自己的前世說得天花亂墜!

以前在藏地的諸多高僧大德,其「身、語、意」三門是非常清淨、嚴謹的,所以就連少許的浮誇之詞也是不會說的。但是,現在從藏地來的一些所謂「上師、活佛」,深受時代變化巨浪的影響,特別是一些年輕的「上師、活佛」,頭腦機靈、能說會道,總是會說出一些令現代信眾愛聽的話來。  

選擇「上師」的準則

項目

準則

/ 不是

真上師 / 假上師

跟隨的後果 / 評核

1

是否由擁有「傳承」權的「上師」授權

不是

假上師

下墮地獄受千劫苦

真上師

(如果其「傳承」的教法無問題)

仍需全面觀察

2

是否擁有「傳承祖師」的確認

不是

只要是由擁有「傳承」權的「上師」授權,而其「傳承」的教法無問題,就是

真上師

不夠完美

仍需全面觀察

保險性更大的

真上師

仍需全面觀察

3

「傳承」的真偽及正確性

不是真的

假上師

下墮地獄受千劫苦

是真的

只要是由擁有「傳承」權的「上師」授權,就是

真上師

仍需全面觀察

4

「教法與證量」的印證

有問題、偏離「傳承」的教法及正法

即使擁有授權及確認,其「傳承」的教法無問題,仍被視為

假上 師

下墮地獄受千劫苦

不清晰、表面化、不實用、間接

如果擁有授權,其「傳承」的教法無問題,只是程度不足夠,仍是

真上師

速度慢,但「無危害性」

仍需全面觀察

清晰、深層、實用、直接、有實修經驗及竅門指引

如果擁有授權,其「傳承」的教法無問題,「行為」正確,則是難得遇見的「鑽石型」

真上師

可以「視師如佛」

速度快、無危險、有功德,跟隨者亦可以同樣受到「傳承」內之祖師、上師及護法護持,接受正確的佛法及修行指導。

5

「行為」的檢視

有問題

如果擁有授權,其「傳承」的教法無問題,教授又清晰、深層、實用、直接,可被視為

有瑕疵的真上師

若果擁有授權,其「傳承」的教法無問題,但其本人之教授與其「行為」一樣充滿問題,可被視為

已變質的假上師

要花更長的時間再觀察,並且視乎跟隨者的接受程度。

無問題

如果擁有授權,其「傳承」的教法無問題,

真上師

仍需全面觀察

有德行

如果擁有授權,其「傳承」的教法無問題,可被視為「具德行」的典範

真上師

有功德,跟隨者亦可以同樣受到「傳承」內之祖師、上師及護法護持,接受正確的佛法及修行指導。

所謂「全面觀察」,就是要通過上述五個項目的檢視。合格的項目愈多,安全性會大,受學者的受益程度亦愈大。合格項目的分數愈高,受學者的修持速度愈能加快。

 

「傳承」教法是比較難分辨的項目,下一期「蓮花海」的「真假傳承及其相關意義()」一文,將會就下列两點,作進一步的解釋,以協助「求法者」增强分辨的知識及智慧 

B. 對「心性」的影響

C. 身處的磁場性質………………(待續)

真假傳承 (1)  真假傳承 (2)  真假傳承 (3)  真假傳承 (4)

下 載   返回頁首   返回皈依頁面

真假「傳承」及其相關意義(二)

嗎哈尊金剛上師著

上師簡介 / Guru Introduction

真假傳承 (1)  真假傳承 (3)  真假傳承 (4)

 

「密法」的失傳原因

「藏傳佛教」的始祖蓮花生大士說:【不觀察上師如飲毒,不觀察弟子如躍淵。】

由於跟隨一名「上師」,等同將自己的命運與之連結,並且託付了「心性」的趨向,影響着數以億萬年的命運,因此「密宗」規定,要萬分慎重地選擇「上師」。應該要觀察「上師」六年,方可接受其「灌頂」。而做「上師」的,亦要觀察弟子六年,方可傳予「灌頂」,尤其是高階的教授,最少要花十二年。

《金剛鬘續》云:【寶貝仔細摩判斷,金子仔細燒判斷;所以要收金剛子,仔細判斷十二年。】

經文的意思是:【真正的寶貝,要非常仔細地觀摩、觀察,才可以判斷出,它是否真的堪稱寶物。要知道金子的純度,同樣要仔細地燒煉,方可作出準確的判斷。如果要收一名可以傳予高階教授的弟子,有如「金剛子」一般堅定不移、堪被琢磨的弟子,就要仔細地觀摩、觀察,試練十二年的時間,方可判斷。】

如果互相不仔細地觀摩、觀察,跟據「密續」的開示,「上師」及弟子,都同樣地犯了金剛越法大罪業」

《金剛鬘續》云:【動物寶王獅子乳,土鍋無法耐放它;所以大心根本經,不傳不清惡鍋人。】

經文的意思是:【獅子乳不可以盛放在一般土制的容器內,否則容器會因為物質性的相冲而破裂,令獅子乳流失及撒於地上。甚深的「心」之大法,不可以傳予不清淨的惡人、無能耐的人、質素差的人。】

為甚麼要如此嚴格呢?因為「受法者」如果質素太差,就一定無法依「心之大法」修持而得到成就,還會曲解「心之大法」,並且以錯誤的理解傳予後人,令後來的「受法者」「心性」,受到誤導及因此被困受苦數以億萬年。而「心之大法」亦等於失傳,無法百分之一百地保留下來。失傳大法事小,歪曲之法永遠地遺禍人間事大

所以《金剛鬘續》內指示,按正式的規矩,「上師」應觀察弟子六年,方可傳授「大法」,而在觀察期的六年內,「上師」應該傳授「佛法的基本教理及密法的前行準備」,為弟子奠基,例如「四加行」。若果貿然傳授「大法」,弟子實際上又不是法器,即使接受誓言也不能守,必將破戒,如此「上師」則犯了洩密的過失。

《金剛鬘續》云:【如是瑜伽續,勿授非器者。弟子刹那死,現後俱受害,非器宣教授,師長失成就。】現今一些「上師」,無論其「傳承」身份是真是假,如果不觀察弟子,公開傳授「大法」,其本人已毁犯戒律,難有成就。而受其法之弟子更慘,因觸動不良的「業力」,令福報受損,減壽、迅速死亡、投生下三惡道等「現在」及「後來」之果報,即時形成

其實分辨「真假上師」十分容易,不用理會他的「傳承」是真是假,只要他毫不觀察弟子,甚至公開傳授「大法」,已經被列為「假上師」。因為他的行為,既危害眾生、令教法被歪曲而引致失傳,亦損害自己,是一種只顧眼前利益而忽略一切的愚蠢行為,明知故犯

《事師法五十頌》云:【上師及與其弟子,同等失壞於誓句,勤勇軌範及弟子,最初應互相觀察。】意思是為什麼「上師」及弟子們都破壞誓言呢?因為當初互不觀察,所以作為勤力、有勇氣、依戒律規範行事的「上師」及弟子們,在最初之六年內,應該互相觀察。在六年內,「上師」不可以傳授「大法」。

智者喜晏《灌頂寶前行略論》云:弟子不觀察上師相,隨從何人即受『灌頂』者,為彼邪師所欺,則:1、不能守護《經》說之上師諸三昧耶(誓言) 2、斷壞成就 3、招諸魔害 4、生多過患。】由此可知,隨便接受「灌頂」,對個人之福報損害,甚為巨大及長遠。

觀察及訓練弟子六年之後,如果發現弟子具備下列的特質,就是可堪傳予「大法」的「具相弟子」。《金剛鬘續》云:弟子具何德,成瑜伽續器?答曰:「淨信敬師長,常住於善業,離諸惡分別,多聞聖教法,遠離諸殺害,救拔有情心,正具大精進,具此等功德,是大信弟子。」】

因此之故,「賢劫千佛」中,只有兩個佛的世代會傳出「密法」,釋迦牟尼佛的世代,是其中一個,另一個是未來獅子吼佛的世代。可想而知,「密法」之珍貴及慎重,非一般等閒之寶藏可比,必須加以珍惜,否則就會失傳

為甚麼不著書立說,留傳後世,以正視聽呢?這是理想主義者的想法,但實際環境,並非如此。很多歪曲教法的書,同樣地爭相出版,一般人都難分真假。更何況「密法」是實修的教法,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呢?根本就無法著書立說,勉强為之,就更加容易出亂子,修到「走火入魔」。騙徒亦更加方便,隨手即可獲得「生財工具」。

請「正視真相」,當今「藏傳佛教」的弘播方式,是「法求人」,即使「大法」亦要「求售」,已沒有被珍惜的必要。既令「受法者」因輕視而無法修行成功,亦令「授法者」因「犯戒」而失去諸佛菩薩及祖師的「加持力」。「正法」因為「授法者」的歪曲行為及思想所影響,已經「名存實亡」,變得空洞失真,學之亦無益 

分辨「真假上師」與「真假傳承」

的必備要素與準則

B. 對「心性」的影響

濫收弟子,究竟有幾錯呢?殺傷力有幾大呢?不妨先重溫上一期的精要摘錄:

跟據《佛藏經》(Buddha Pitakadu Hsilanirgraha Sutra)有如下的描述

『世間之敵僅僅掠奪生命,只是令人捨棄身體而已,不能令墮惡趣。

而入邪道之愚癡者將求善義者引入地獄中千劫受苦。

何以故?因其行持有相之法,宣說顛倒之法故。

如若宣說令入邪道之法,則較斷一切眾生之命之罪過還重。』

意思是一般世間上的仇敵,最大之危害性亦只是令人死亡,失去肉身。只要受害者的「心性」不被扭曲,死後是不會投生入「地獄」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死後失去肉體的粗性物質支撑,在尚未投生以取得另一種物質結構的身體前,生命會以「心」,亦即是「精神」,作為此過渡期的「主體」,亦是最主要的「主導力量」。(請參看「蓮花海」第12期之「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前往有關內容

如果作為主導的「心性」,因為生前受到教授邪法、心術不正、惡毒、及「貪、嗔、痴」重的人所誘導,令「心性」歪離,以慣性的處事行為及磁場,在「靈界」中遊盪,就會被同類型的惡性磁場所吸引,進入「地獄」中承受數以億億年(「千劫」是一個難以計算其長度的時期。)的漫長痛苦。這是大自然的一種物理現象 --「物以類聚」。(請參看「蓮花海」第13期之「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前往有關內容

所以上述的經文說,以邪法、與正法相違背或偏離的教法,將眾生的「心性」扭曲,令其長陷痛苦之中,這種罪過,比殺人的罪更加重。因此生前無論信奉何種宗教、何種派系、何種傳承,抑或跟隨何種導師,都要小心辨認他們的教法。為什麼要如此慎重呢?因為錯誤的選擇,會令你陷入「萬萬劫不復」之地,無法回頭,亦「後悔莫及」。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回頭已是億年身」。

究竟如何辨認「真假上師」、「真假傳承」與「真傳教法」呢? 無論修持任何法門,都必須先了解「什麼是佛法?為什麼要修持佛法?佛法的精粹是什麼?如果要脫離輪廻,它的關鍵在那裏?」如果不理解這些道理,無論修持任何法門,都不會產生「正確而有效」的作用。世間並無「不勞而獲」的教法。有了這些知識,就可以分辨各種「傳承教法」的真偽,是否離題、是否太過間接、是否難度太高、是否正法、是否適合你自己呢?

但當今「密法」的傳播,無論「上師」及弟子,都是互相「素未謀面」的,名字就更加不清楚。做「上師」的,為了吸納財源,招收弟子,滿足名利恭敬,傳出五花百門的「灌頂」,任何顏色的「財神灌頂」都有。什麼「大圓滿」法、「中陰文武百尊灌頂」,要幾高級,就有幾高級的「大法」傳出。

這還不足夠,生怕人太少,財源也跟著少,更在宣傳稿上加入「只須一度聽聞,縱具五無間罪,亦得消滅,而且剎那之間,即證等覺。」意思是「聽聞一次就可以成佛」。為了吸引普羅大眾,迎合他們「急功近利、不勞而獲」的懶惰及僥倖心理,「中陰教法」被形容為「無修而成佛」之法。

為了進一步美化其行為,宣傳稿說舉行這些活動只是為了籌款救濟病者。在「密宗」而言,無論任何藉口,以及是否屬實,都是毁犯了極其嚴重,足以下墮「金剛地獄」之罪。可能犯者以為「中陰教法」是萬能的,一剎那已經「成佛」,犯了又如何呢?

做「上師」的,毫不珍惜「密法」,打著「慈悲為名、名利為實」的旗號,隨便傳出「密法」,如此的「上師」,即使真的擁有「傳承」,仍然屬於「假上師」之列。而且其行為,與及「名利雙收」的事實,會傳染給無數的人。

也想「名利雙收」的「上師」們,紛紛效法,還「振振有辭」地說:某某「上師、仁波切」都是如此。「犯戒」成為一股新浪潮,席捲「藏傳佛教」,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傳出無數的「大法」、「灌頂」。結果「大法」成了「求售」的曲法,都被「財迷心竅」的「上師」們,歪曲地使用、歪曲地解釋、歪曲地流傳後世,貽誤無數蒼生

這些「名利雙收」的「上師」們,令列代祖師及護法都蒙羞,紛紛他們而去,令他們的所謂「傳承」,成為「空殼傳承」,毫無「加持力」。其「歪曲了的心性」,卻引來無數「魔界、鬼類」的興趣,紛紛連結,令跟隨他們修學的弟子們,全部遭殃

那些人間的騙子們,見到這是「財路一條」,也紛紛加盟,披起「上師」的法衣,依樣畫葫蘆地成為「名利雙收」的「上師」。這種傳染病,也真夠威力。上至法界祖師、中至人間、下至「魔界、鬼類」,全部都受到影響,可見「犯戒」的殺傷力有幾大

一個真正有實力、有良知、有智慧、有遠見、有證量的「真上師」,為甚麼不可以用他的正確佛法知見,去引導信眾走正確的道路,修學正確的「藏傳佛教」呢?「四加行」或「五加行」,都是最好的「藏傳佛教」基礎教法,為甚麼偏偏要用可以引起眾生貪念的「灌頂」呢?究竟是因為這些「上師」對自己的修學無信心,要借助令信眾以為有「加持力」的「灌頂」,抑或是這些「上師」急於求取「名利恭敬」,不惜賤售「大法」呢? 

分辨「真假上師」的簡單方法

其實要分辨「真假上師」並不困難,無論他是否擁有「傳承」,只須看一看他

1.        如何收弟子:以無數「灌頂、大法」濫收弟子的,都是犯了金剛越法大罪業」的「假上師」;

2.        如何教授弟子:不重視「藏傳佛教」的基礎教法「四加行」,只是不斷傳出「灌頂」,「空談」某某大法、大圓滿、無須修持之法、宣講含「貪嗔痴」的歪曲教理,又誇耀神通、加持力,這些都是浮誇、無涵養、無品格、不負責任、犯了金剛越法大罪業」的「假上師」;相反地,嚴格管束弟子,要求弟子嚴守「戒律」,以十二年時間調服弟子的「心性」,減除其內心的「貪嗔痴」,都是正確的「心性」導師。如果同時擁有「傳承」,就是「真上師」。

3.        如何吸引弟子「只須一度聽聞,縱具五無間罪,亦得消滅,而且剎那之間,即證等覺。」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騙人手法,比世間的騙子更惡毒及罪重億萬倍。首先「中陰教法」,並非只聽聞一次,就可以「成佛」,因為要配合的條件及因緣很多。(請參看「蓮花海」第13期之「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有關「中陰教法」的解說,及其失敗的舉例。前往有關內容) 一般眾生信以為「真」,就會肆意擴展「貪嗔痴」,不修行,結果即使聽聞一百次,仍然下墮投生惡劣的精神領域。因為「死後世界」以「心」作高速的「主導」,「心之質素太差」,就只有「黑暗」,一點光明也看不見,更何況是「本性」呢?(請參看「蓮花海」第45期之「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又怎會無端而「成佛」呢?即使看見,不懂「空性」,又如何「成佛」呢?第4期  第5期

「只須一度聽聞,縱具五無間罪,亦得消滅。」是一種「撥無因果」,與「大自然規律」完全相反的誤導說法,荒謬絕倫,因為要在死後依《中陰教法》消滅「五無間罪」,同樣要配合眾多的條件及因緣。若果依《中陰文武百尊》的教法,必須以至誠的懺悔,依教法修持,方可消除「五無間罪」的「業因及果報」。(「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其實「因果定律」是不滅的《佛法》稱為「不昧因果」。「空性」的真正作用,是指進入「空性」狀態後,亦即是《佛法》所說的「無餘依湼槃」狀態,可以不受「因果」的「引力」牽引而已。以往有很多修行人都誤解這個「空性」的道理,在「講經說法」時,錯誤地解說為「不落因果」。意思是「因果可滅」,只要生前證得「空性」,即使未進入「無餘依湼槃」狀態,亦可以「不落因果」,不受「因果」的「引力」牽引。結果有一名法師,因誤導他人而下墮投生為「五百世野狐狸」。這是發生在中國的一個有名的「野狐禪」典故。

如今的人,借用蓮花生大士、「中陰教法」之名,抹殺一切條件及因緣,說只聽聞一次「中陰教法」,就可以消滅「五無間罪」,「不落因果」的翻版,誤導眾生。令眾生以為已經聽聞一次,可以安心繼續「胡作非為」,大不了就再聽聞一次「中陰教法」,就什麼都可以解決了。此舉嚴重地扭曲了眾生的「心性」,種下極大的惡恩!

要修持《中陰教法、中陰文武百尊》教法而得救,必須在「關鍵的位置」中,以正確的「修心」修持,方可「成佛」。有很多「條件及因緣」要配合,並非如「騙子」所說,聽聞一次「成佛」。「密續」中記述日月光尊者的弟弟多傑,生前亦曾受此教法及聽聞兩次,結果亦一樣在「靈界」中流浪,就是一種「當頭棒喝」的鐵証。稍有良知及佛法根基的「上師」,都不會如此荒謬地歪曲「因果業報」,亦不會隨意地扭曲眾生的「心性」,與眾生同下「地獄」

所以如果用「斷章取義」的手法,歪曲佛法、背離大自然的規律、利用眾生「貪嗔痴」的弱點,吸引信眾,不理會為眾生帶來多麼悽慘的後果,這些「上師」,都是無良心、無佛法知識的「假上師」。「以盲導盲」,正帶領一批無辜的信眾,共赴地獄

具「證量」的修行人、「真上師」,所作出的修行指引都是「直接的、實用的、不離正法的」深度解釋,不會如此無知。因此以「不怕因果、無須修持、只聽聞一次即可成佛」作奇招吸引信眾的人,都是裝模作樣的「假上師」。受其「灌頂」者,等同「犯戒」,必須立刻於佛前深切懺悔,今後遠離「假上師」,不要再因貪心受騙。如果不懺悔,又如何呢?不妨參考以下的故事。 

扭曲「心性」的慘劇

《法句譬喻經》中「地獄品」,有如下的一件真人真事: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舍衛國有一位名為富蘭迦葉的「婆羅門教」教主,有五百弟子跟隨著他,受到國王人民的敬奉。自從釋迦牟尼佛來到舍衛國後,由於佛的教法令人心得到正確的導向,因此釋迦牟尼佛受到全國上下的崇敬供奉。於是富蘭迦葉心懷嫉妒,企圖詆毀釋迦牟尼佛,重享全國人民的尊重。

富蘭迦葉率領弟子晉見波斯匿王,對王說:「我們是本國的長老大德,而沙門瞿曇(指釋迦牟尼佛)出家學道,在我們之後,實無神聖,又自稱為佛。大王如今想捨棄我們,專心的去奉事他,我請求與他比試『神通』。勝利的人,大王就終身奉事他,如何呢?」

國王認為此事可行,請求釋迦牟尼佛後,在城東平坦地方,蓋建二高座,高約四十丈,用七寶幢幡裝飾。高座間相隔二里。國王與群臣,大眾都悉皆聚集,觀看這場比賽。

當兩方人馬都入座後,國王及群臣禮敬釋迦牟尼佛,懇請佛陀示現神通,以壓伏「邪見」(引導他人走入道的)。於是釋迦牟尼佛就於座上,騰身虛空之中,放大光明,上身出水、下身出火,在空中作坐臥等十二變化後,沒身不見而回到座上。此時人天讚歎,震動天地。

富蘭迦葉目睹此番情景,自知難以匹敵,惶恐畏怖地離座而走,五百弟子亦向四處奔逃。在逃逸中途,飽受羞辱。當富蘭迦葉逃到江水邊時,心中羞愧,就騙弟子們說:「我現在投水,一定能生在梵天,如果我沒回來,表示那邊很快樂。」說畢投水而死。

他的弟子們見他沒有回來,也一一投水,追隨老師而去。弟子們本來希望跟著老師享樂,共生天堂,那裡知道罪業牽纏,已經糾纏在一起了,死後都墮入地獄之中。

後來,波斯匿王前去請示釋迦牟尼佛,問為何富蘭迦葉師徒如此愚痴,是何因緣呢?釋迦牟尼佛便開示道:「富蘭迦葉師徒的重罪有二:一者三毒熾盛,自稱得道,二者謗毀如來,欲望敬事。以此二罪應墮地獄,殃咎催逼,使其投河,身死神去,受苦無量。……

        依理分析,信眾應該知道,跟隨一個隨口歪曲佛法的人,等同謗毀如來。為了「不勞而獲」地無修而成佛,不觀察「上師」,隨便接受「灌頂」,是自身三毒熾盛的驅使結果。(「三毒」指「貪嗔痴」) 自以為「聽聞一次就可以成佛」,是自稱得道的大妄思想、大妄語。正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二罪應墮地獄………,身死神去,受苦無量。……

        由此可知,「心性」被人扭曲,下場是何等悽慘,所以必須立刻為此而懺悔,永不再犯。若果不思懺悔,仍然相信「假上師」的話,即使將來受完地獄之苦,重投人間,但「心性」仍然是歪曲的,歷史就會重演,這是大自然的「重複規律」

釋迦牟尼佛進一步開示道:「在很多劫之前(「劫」即一段難以計算的長時間),有二彌猴王,各擁有跟隨的五百彌猴。一王起嫉妒,意欲殺另一王,以求獨治。二王共鬥,此王因不敵而羞慚退去。到大海邊海曲之中,見有水聚沫,風吹積聚,高達百丈。彌猴王愚痴,說是雪山。對跟隨牠的五百彌猴說:『久聞海中有雪山,甚為快樂,甘恣口。今日得見,我當先行前往視察。若審視時發現太快樂,則不會回歸。若審視時發現不快樂,才會回來告知你們。』此王於是上樹盡力跳騰,投入聚沫之中,溺斃於海底。其餘五百彌猴,久候仍不見王重返,想必是樂極忘返。於是一一投海,全部溺死。當時嫉妒纏身的彌猴王,即現今之富蘭迦葉,跟隨的五百彌猴,即現今之富蘭迦葉弟子五百人。另一彌猴王,就是我的前身。」(古時的「五百」,即「數百」的意思。)

這是「心性」被扭曲後,以串流的形式繼續影響後世的結果,所以必須通過「懺悔」來更正。改變「心識」,令以往被扭曲之「心性」重新恢復正常,才能根治此種「重複規律」

共同擁有同一種「心性」,就會形成一種「能量場」,亦可稱為「磁場」,具有「大吸力」。所以群體的影響力是很大的,稱為「集體意識」。若果「集體意識」的導向是錯的,就必須抽離,否則會受到牽連,共同下墮。因此不單要懺悔,還要遠離「假上師」

C. 身處的磁場性質………………(待續)

真假傳承 (1)  真假傳承 (2)  真假傳承 (3)  真假傳承 (4)

下 載   返回頁首   返回皈依頁面

 

真假「傳承」及其相關意義(三)

嗎哈尊金剛上師著

上師簡介 / Guru Introduction

真假傳承 (1)  真假傳承 (2)  真假傳承 (4)

 

C. 身處的磁場性質

對中國文化及哲理有興趣的人,甚至現代的中學生,都會聽過一首發人深省,起着極强導向作用的古詩 -- 「正氣歌」。正好描述此天地之間,有一股「正能量」的存在。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這首震撼人心、正氣凜然、鏗鏘有力的千古佳作,出自中國南宋時代的名臣文天祥(西元1236-1282) 。當時的文天祥由於不願意投降及效力於元朝黃帝,被囚禁了兩年。囚室環境極度惡劣,齊集了七種汚穢之氣,但一向身體衰弱的文天祥,竟然愈活愈精神。是什麼原因呢?有人問他,文天祥就以這首傳誦千古的詩作答。

文天祥被囚禁的囚室,環境有幾惡劣呢?囚室是一間土地牢。這間土牢寬有八尺,深約三十二尺,單扇的門又低又小,窗子又短又窄,地勢低窪而黑暗。在炎炎夏日之時,各種氣味聚集在一起。雨水從四面流入匯集,床鋪和桌子都浮了起來,這就是水氣。大雨後滿室泥濘,經過半天蒸發浸泡後,更加糜爛,這就是土氣。天氣忽然放晴而燥熱起來,然而牢房閉塞,四面不通風,這就是日氣。在屋簷下升火燒飯,使室內更加炎熱,這就是火氣。囤積在倉庫的米糧腐爛了,陣陣臭氣四溢逼人,這就是米氣。囚犯肩並著肩擠在一起,身上汙垢發出腥臊般的惡臭,這就是人氣。有時從廁所、死屍、爛鼠等處散來各種混雜的惡臭,這就是穢氣

這幾種氣味加起來,遇到的人很少不會病倒的。文天祥詩中的意思是說「天地間存在著一股正氣,紛雜地散佈在各種物體上:在地面上就是江河山嶽的浩蕩與崇高的靈氣,在天上就是日月星辰的光輝,在人身上的就是浩然正氣,它盛大地充滿在天地之間。」

文天祥的意思是說「我擅於培養自身所具有的浩然正氣。這土牢中有七種惡氣,我的浩然正氣只有一種,用一股正氣抵抗那七種惡氣,我還怕什麼呢!何況這浩然之氣是天地間的正氣啊!」正如依怙主  夏札(戚操)生紀多傑法王曾經開示過我們的金句一樣:「如果我們擁有真理,則沒有什麼可以擔心及害怕的。沒有任何東西比真理更大及更強!,確實是至理名言!

在大自然中,有各種不同的「氣場」。宇宙間很多的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人的生命,有賴於「氣」的運轉。「氣聚則形體成,氣散則形體亡」。「氣」有萬千種形式,有天之氣、地之氣、山之氣、海之氣、川之氣、人之氣、靈之氣、金之氣、木之氣、石之氣、火之氣……等。這些「氣流」,其實是一些「能量流」,充塞於宇宙之中,充塞於不同的空間層次之中。不同程度的能量,不同的頻率,不同的性質,有不同的作用。

這些「能量流」,都因應着「磁場」的强弱交錯,不斷地改變其方向、密度及形態。「磁場」是廣泛存在的,地球、恆星(如太陽) 、星系(如銀河系)、行星、衛星,以及星際空間和星系際空間,都存在著「磁場」。大自然中的許多物理現象和過程,都牽涉「磁場」這一重要因素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中,处处可遇到磁场,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电报、电话、收音机以至加速器、热核聚变装置、电磁测量仪表等无不与磁现象有关。在現代科學技術和人類生活中,處處可遇到磁場,諸如「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電報、電話、收音機以至加速器、熱核聚變裝置、電磁測量儀表」等,無不與磁現像有關。 甚至在人体内,伴随着生命活动,一些组织和器官内也会产生微弱的磁场。甚至在人體內、生命的活動、一些組織和器官內,也會產生微弱的「磁場」,並且受到外間各類型「磁場」的交匯及强弱所影響。生命,就是如此的無奈,受制於這些局限及影響嗎?有什麽的力量,可以抗衡及改變外在的「磁場」 影響呢?當然有,就是「量」。

文天祥在心內,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與情操,形成一股牢不可破的「心力」,亦即是凝聚了一股強而有力的「正能量」。由於「物以類聚」、「磁場」的效應,這股「正能量」「天地間的正氣」,亦即是充盈於宇宙的「正能量」連結了。這種連結,令他身心健康,無懼於七種穢氣的糾纏。

雖然文天祥因為為了維持這股「正能量」而被殺,但這種連結,亦因此不會中斷,足以帶引文天祥進入充滿「正能量」的精神領域,投生在上佳之地。若果文天祥棄守「正能量」而投降元朝黃帝,「心力」一旦潰散,即使保住當時的性命,但悔疚與羞慚,將會形成極强的「負能量」,由於「磁場」的效應,心內的「負能量」會與宇宙間的「負能量」自然連結,死後難免進入比囚牢更苦的精神領域,這是一般充滿「貪嗔痴」的眾生所難以預料及相信的。

文天祥的「正氣」,數百年來一直導向着一種「價值觀」,就是「寧捨生命,勿捨正氣」。正是佛教的其中一種指引:「寧捨生命,勿捨戒律」,都是同一種意義。一些精於計算眼前得失的人,無法理解其中的深層意義,是因為不明白「大自然的運作規律,都被磁場效應所操控」,因而計算錯誤,陷自己於萬劫不復之地,在困苦的精神領域受苦千萬劫 (「劫」即一段難以計算的長時間) 。實在十分可惜,他們只是計算眼前的短暫利益,却忽視了千百萬劫的長遠利益。

「磁場」的影響力有幾大呢?釋迦牟尼佛準備進入「湼槃」的時候,頭朝北方,腳向南方而卧,為甚麼呢?因為地球的「磁極」是北極及南極,而「磁場線」亦由北極指向南極。於此方向順應「磁場線」進入「空性」狀態,所受騷擾最少,直入「本性」(本覺),不再受到磁場的操控。作為三千大千世界主之本師釋迦牟尼佛,尚且運用「磁場」的影響力,眾生的我們,可以忽視「磁場」的影響力嗎?(請參看由敦珠佛學會出版之「空性--非有非空」DVD光碟前往有關內容 粵語 前往有關內容 國語及「蓮花海」第四及五期之「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有關「本性」的大自然現象。)第4期  第5期

宇宙具磁場  萬物受扯連

心偏正或負  命運隨勢遷

誰主浮沉道  盡由心性牽

佛入般湼槃  空性心離纏

  

「假上師」的磁場效應

幾千百年、甚至無數劫以來,有無數的眾生,因為受到錯誤的精神導師所牽引、控制、誤導,在心內凝聚了一股極强的「負能量」,與及積存無數的錯誤訊息,令這些眾生一直受到下拉式的「負能量」所影響,苦不堪言,卻又仍然痴痴地承受。就好像身陷泥沼一樣,慢慢地向下尋底。

這些錯誤的訊息包括:

1.    只要成功,不用理會所採用的是什麽方法及手段

2.    不理會教理及修持,只要接受加持祝福,只要信,就可以解決一切的難題;

3.    迷信精神導師擁有神秘的力量,相信依賴他就可以解決一切的難題,並且得到永生;

4.    迷信精神導師是某某神的化身,可以幫助你解決一切的難題,無需修持,就可以得到永生;

5.    不理會教理及修持的方法,是否符合大自然的道理

6.    人死如燈滅,要及時行樂;

7.    並無「因果與受報」,只有「成功與失敗」;

8.    為了維護教法、派系、宗派的權威,可以使用任何的方法及手段,包括使用武力、殺人、集體謀殺及集體自殺;

9.     奉獻財物或身體,或者勞役身體,就可以贖罪。 

《佛法》所說的「業力」,其實就是一群數之不盡的「心力」(「業力」網絡:由於以往多生多世「善或惡」的行為,形成自己內心及受影響的其他人之「心力」互相糾纏,成為互相影響的「引力」網絡,稱為「業力」網絡。請參看由「敦珠佛學會」出版的「業力不可思議」DVD光碟。前往有關內容粵語前往有關內容國語) ,而「共業」,就是由一個或多個群體所形成的「業力」網絡。這些由「心力」組成的網絡,會形成群體的一種「磁場」

「藏傳佛教」之「壇城」(梵語「曼陀羅」Mandala),正是由一群修行人,包括已成「正覺」之佛及菩薩們的「心力」所凝聚而成。此等「磁場」之「正能量」,由大家共同的清淨「三昧耶」(「誓句」) 所維繫 。若果某一方破壞了「三昧耶」,整個「壇城」的「磁場」就會被汚染,滲入「負能量」。因此要進入此等「壇城」剎土,必須通過修行及立下清淨的「三昧耶」,以維持「壇城」的清淨「正能量」。

因此主持群體的精神導向者,其指引及位置十分重要,可以說是該群體的「磁場」定位者。如果群體的「磁場」屬於「正氣的正能量」,群體中的成員,都會受到「磁場」的影響,與宇宙間的「正能量」連結,擁有正確的上升式導向。如果群體的「磁場」屬於「邪氣的負能量」,群體中的成員,都會受到「磁場」的影響,與宇宙間的「負能量」連結,受到傷害及心性扭曲,一直向下沉淪,受千萬劫之苦。

所以作為一個群體,所傳授的教法是否有效,並非最重要,反而是所傳遞的訊息及教法,是否屬於「正氣的正能量」,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為一個宗教團體,如果只著重儀式、加持、迷信、誇大、鬼話連篇,不著重正確教理及戒律的指引,即使那個「上師」的傳承是真的,但那位「上師」仍然是將成員帶入火坑、負性磁場的「假上師」,千萬不要低估他的殺傷力

那些以不擇手段的方式取得「傳承」或「上師」之位的人,由於「心性」的歪離,就更加身處及連結「負面的磁場」,跟隨者必定遭殃。「藏傳佛教」形容這種情況為「上流水源受到污染,所有支流及下流的水源均會同樣地受到污染。」即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而真正的原因,就是「磁場效應」的影響。

因為若果身處「負面的磁場」,死後即使懂得極佳的修行方法及「心力」超强,但因為自身的磁場屬於「負能量」,與「負面的精神領域」早就連結了,若果以「心力」加速修法前往,只會更快地進入「負面的精神領域」,快速下墮。上一期所述的「地獄大威德」個案,就是一個明確的例證。這就是為什麼「藏傳佛教」的始祖蓮花生大士說:『修行者「修心」以去除「貪嗔痴」則「上」,不「修心」者則「落」如蛇在竹,非上即落。』並無中間緩衝途徑的原因。所以不要天真地以為懂得修法、「心力」强就可以忽視「心性」的修持、忽視「戒律」,與大自然界鬥力度、與諸佛菩薩的「共識」閙抗拒,意圖瞞天過海,恐怕是自欺欺人、不自量力、兼螳臂擋車了,一定是「死路一條」

天地有正邪  雜然賦心靈

下則地獄顯  上則淨土真

於人曰修心  沛乎覺性生

  

「假上師」的「攻心術」

有一個個案,可以幫助各位理解「假上師」的殺傷力有幾大。一位貌美而帶點性感的女士,一向熱衷佛教的一切活動,包括「顯教」及「密宗」的活動。她受過很多「灌頂」,也遇過很多「上師」。終於「上得山多遇老虎」,碰上一個騙色的「假上師」。

這位「假上師」穿起喇嘛的衣裝,一派道貌岸然,是已婚的。熱心的女施主載著他來到一處清幽的海灘遊玩。「假上師」以「加持」為名,用一串長佛珠圍著女施主及他自己,唸唸有詞的,就這樣騙了色。可憐女施主尚未醒覺,還不斷介紹貌美的女朋友給「假上師」認識。時間愈久,愈發覺不妥,直至停止介紹貌美的女朋友,加上直接的質問,關係立時破裂

女施主聲稱要公開他的醜行,甚至控告他。「假上師」就恐赫說:「你有證據嗎?我有護法,可以令你痛苦不堪,直至自殺,死後仍然會在靈界受苦,你所積的功德及福報亦會蕩然無存,由我的眷屬享用,所以你最好就不要多事。」

女施主從此在驚恐中度日,夜不能眠。恐懼的折磨令她產生幻覺,訴說見到「假上師」與魔界的部眾出現在她的家中,不知如何,從她的身上抽去能量,令她一度失去嗅覺、味覺、視覺及感覺。恢復嗅覺後又令她嗅着糞便的味兒,又找來一些雜靈騷擾她,令她幾乎自殺,身體衰弱不堪。

其實女施主在一開始認識「假上師」時,就已經產生了仰慕與信任,所以對方可以輕易地騙色。觀乎「假上師」的恐嚇言辭,範圍遠及死後的靈界,可知此「假上師」極度懂得「心理戰術」,而且善於辭令。

由於女施主一開始就相信「假上師」擁有神秘的力量,在心內紥了根,成為導向的磁力捧,令女施主與「假上師」的「負面磁場」連結在一起,這是極之不智及不幸的一個開始。不單令她減慢了清醒的速度,亦令她在迷亂中繼續介紹貌美的女朋友給「假上師」,更令受害者不斷增加,積聚「惡業」。

這種紥了根的迷信,令她相信「假上師」的恐嚇言辭,因此在驚慌中投射「心之幻象」,加上身處「負面的磁場」,裏應外合,真的是「要幾恐怖,就有幾恐怖」。這是「心」的特性。(請參看由「敦珠佛學會」出版之「一切唯心造」VCD光碟內,有關報導外國的實驗) 前往有關內容 粵語 前往有關內容 國語

「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還須心藥。」所以「密宗」規定要觀察「上師」六年,方可投以全然的信任,是極度正確的。(請參看「蓮花海」第十三期之「真假傳承及其相關意義()」一文。真假傳承 (2)) 若果尚未觀察清楚、不分青紅皂白,就隨便接受他的「灌頂」,就等於不理會後果,與他的「磁場」連結了,是十分危險的事。若果隨便接受導師的「教法」,無論是何種宗教、何種派系,顯教抑或密宗,就等於讓他將「因」的種子栽植在你的心內,同樣是危險的。

任何控制他人的「心理戰術」,第一步是在對方的心內種下一粒「因」的種子。若果沒有這粒「因」的種子,任何「心理戰術」都難以成功。所以如果這位女施主要自救,請不斷向自己訴說,那個「假上師」是假的,根本沒有任何力量。並且在佛前懺悔,洗滌因疏忽於觀察及亂投信任而造成的過失,請求諸佛菩薩協助解除她與「假上師」之間的任何連結。

必須將這粒「因」的種子,連根拔起,方可病除。「藏傳佛教」的始祖蓮花生大士說:【不觀察上師如飲毒,不觀察弟子如躍淵。】所謂毒藥,就是有毒性的、有危害性的「因」的種子。

可能有人會問:「單單對自己訴說『那個假上師是假的,根本沒有任何力量』,是不是真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傷害受害人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一切唯心造」。凡是那些「非具體物質性的幻變力量」,如果要產生作用,都必須最少由两個「點」的連結而形成。

其中一個「點」必須放在受害人的「心」內,另一個「點」則由害人的主控者操控。两個「點」要連結起來,才可以產生交流,受害人才會被操控。所以如果要解除被操控的情況,必須先在受害人的「心」內去除受操控的「因素」。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相信他擁有力量。無論是由另一些「真上師」為受害人「祈福加特」,抑或是由受害人親自「懺悔祈福」,只要受害人「心」內「因」的種子去除,就等於「負能量」的消失,受害人就會重獲自由

受害人亦可以透過多行善、正修行,讓「心靈」富足,增加「正能量」的比例,令「心力」加强,「負能量」自然減少。「迷信」是「正修行」的大忌,很容易產生負能量

如果受害人「心」內存有忿恨,對害人者念念不忘,「負能量」就會繼續積聚或者難以清除,受害人亦難以脫困。「放下」與「自由」,是同時存在的,不可以分割,亦不可以只擇其一。

一切幻變力量,源自「心力」;

一切騙術,來自「攻心術」;

心內不設任何「種子」,

一切魔幻均無立足之地

只要您願意「放下」

「自由」才真正的屬於您。

 上述個案,可以清晰見到,「假上師」的「負面磁場」與「錯誤不當的訊息」,其殺傷力究竟有幾大!若果不徹底去除有毒性的、有危害性的「因」的種子,其毒性將會延續至難以預測,令被害者受苦千萬劫。受害者要清晰知道,令她產生幻覺的不是甚麼神秘的力量,而是她心內的毒性種子。

 祈願世間再無受騙者,祈願受害者盡皆脫困,願佛陀慈光賜予智慧,為迷亂者顯現正途!………待續

誰憐弱質多悽苦   迷亂途中遇魔君

心本向佛無疑慮   何堪虛假苦折騰

魔踪頻現步步廹   錯在心種毒性因

今願除根掃幻影   從此起用智慧心

真假傳承 (1)  真假傳承 (2)  真假傳承 (3)  真假傳承 (4)

下 載   返回頁首   返回皈依頁面

 

真假「傳承」及其相關意義(四)

嗎哈尊金剛上師著

 上師簡介 / Guru Introduction

真假傳承 (1)  真假傳承 (2)  真假傳承 (3) 

 

分辨「教派及導師的修行」準則

「佛法大海,無信不入」,無論任何宗教,都以「信心」作為信仰的基礎。問題是「信心」,應建基於何處呢?若果建基於錯誤的道理,迷信於錯誤的方向,會有什麼後果呢?究竟有什麼準則,可以協助「信心」的正確建基呢?「密乘」的「傳承」教法,都是源遠流長、經歷無數世代的修行指引,即使證實此「傳承」確實來自何時、何地、何人,其歷史並不虛假,但又如何得知這些教法,是否正確的、可以信賴的、未被篡改的教法呢?教法的理解,以至修行的指引,都由「人」作為主導的「上師、老師、僧侶」,教導後學的修行人。這些「人」,究竟以何標準區分,讓後學的修行人放心跟隨呢? 

本師釋迦牟尼佛親自提出四項準則,協助修行人解決上述的疑難問題。這四項準則就是經常被人誤解,並且有人以歪曲的解釋攻擊「密乘」的「四依四不依」準則。「四依」(梵文 catvari pratisaranani種「可之而行」,帶引您「成佛」(即回復「來擁有的覺及大能力」)的準則。在《維摩詰經、涅槃經、方等經、大智度論》(詳情請參看: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六、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九、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七、大智度論卷九、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大乘義章卷十一、釋門歸敬儀卷上),都曾列舉此四項準則,可知其重要性及指標性均屬首位,所以必須以正確的見解作依循的準則,不可以再被曲解。

1.   依義不依語梵文arth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yanjana-pratisaranena-- 意思是修行人應以「法性」乃「空性:非有非空」之真正理作為依歸,用以判斷一切教法及修行指引,是否正確。(請參看由「敦珠佛學會」出版之「空性:非有非空」DVD 前往有關內容 粵語 前往有關內容 國語「法性」又名「自性、本性、佛性」,是眾生原本擁有的大能力,請參看「蓮花海」第四及五期「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有關「法性」的詳細解釋。第4期  第5期) 任何教法及修行指引,若果偏離這個義理,都是不正確的。但「法性」乃「空性:非有非空」是一種大自然的真相、奥秘,亦是一種超科學的真理,並不容易理解,因此要以文字、語言等加以解釋。一旦由「人」作出解釋,若果此「人」並未實際證悟「法性」,所作出的文字及語言解釋,都有可能會出現偏差或者錯誤。跟隨者以偏差或錯誤的解釋作為修行依據,就會「差之毫,謬之千里」,永遠都無法回復「法性」而成佛。為了避免這些過患,釋迦牟尼佛訂下忠告,所有修行人都要真正「法性」的理修行,可以的解釋而修行

2.  依智不依識梵文jnan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ijnana-pratisaranena--智」指「心」原本擁有的「光明覺性」,可與「法性」契合,令修行不離正確的「法性」之道。此「心」不會對事物起分別執著,稱為無分別智」。「識」指經常起分別的「妄想之心」,分「四識:色識、受識、想識、行識」(No. 397《大方等大集經》卷29 T13 p0205a),即種對於世間一切事物、感受、思想、行為的別能力。由於這「別能力」,受世間的誘惑,執著一切事物及感受而偏離「法性」,令修行人無法回復「法性」而成佛。因此釋迦牟尼佛訂下忠告,所有修行人都要「無分別」而修行,可以「妄想之心」而修行。

3.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梵文nitartha-sutr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neyartha-sutra-pratisaranena--釋迦牟尼佛在教化無量眾生時,為了配合各種不同的理解程度,有一些《經》會引用未達究竟(徹底)之權宜教授及譬喻,避談「法性」令眾生容易明白及生起信心,稱為「不了義經」。有一些《經》則用究竟之「法性」教授,直接指引修持,稱為「了義」。由於「不了義經」不談「空性:非有非空」,令跟隨此《經》修學的人無法回復「法性」而成佛,因此釋迦牟尼佛訂下忠告,所有修行人都要「了義經」而修行,可以「不了義經」而修行。

4.  依法不依人梵文dharma-pratisaranenabhavitavyam na pudgda-pratisaranena--「法」即「法性」,依「空性:非有非空」為真正之義理。「人」指所有不懂「法性」的人,包括所有以「不了義」的方法解釋佛法的「佛」。連「佛」都包括在內嗎?不可以依循他的「不了義」教法?亦屬於「依人」的一種嗎?有何根據呢?根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九,佛說:【云何依法不依於人,人者攝取人見作者受者,法者解無人見作者受者。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法行人八人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人菩薩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樂,憐憫世間生大悲心,於人天中多所餘潤,所謂佛世尊,如是等名依世諦為化眾生故作是說。若有攝取如是見者,是謂依人。如來為化攝人見者故,說依法不依於人。是法性者,不變不易無作非作無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不平等者亦復平等。無思無緣得正決定,於一切法無別無異,性相無礙猶如虛空,是名法性。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終不復離一相之法,入是門者觀一切法同一法性,是故說言依一切法不依於人。】

經文的意思是:【什麼是「依法不依人」呢?

(1)       「人」 -- 是指執著「人的見解、行使或建立此見解的人、接受此見解的人」,即是不懂得「法性」及不懂得教授「法性」的人(即是執着「三輪」的人。「三輪」指三個與事件有關的主體,這三個主體是「事件本身、做這件事的人、接受或承受這件事的人」。凡執着這「三輪」的人,都會將一切事物的整體性分割,無法回復大自然的「一元實相」及整體性,亦即是無法回復「法性」,所以必須將此「三輪」融入無執着的「空性:非有非空」,在「佛法」上的專有名詞為「三輪體空」《能斷金剛經》稱為「施物空、施空、受空」。)

(2)       「法」 -- 是指「人的見解、行使或建立此見解的人、接受此見解的人」。(即是能夠做到「三輪體空」的方法,就是「法」,即「法性」。)

「人」抱括:

(1)         普通人 -- 普通具煩惱的凡人;

(2)         善人-- 做善事的人;

(3)         真正的修行人 -- 具信心的修行人、以理性依教法修行的人;

(4)         八人-- 指能夠通達「三乘:小乘之聲聞、中乘之緣覺、大乘之菩薩」、少慾知足、有八種覺悟能力的人。專有名詞為「八大人覺」,詳見《八大人覺經》

(5)        「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 這四種人,即修「小乘:聲聞乘」而分別獲得四種不同程度成果的人。這四種不同程度的成果,名為「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6)         辟支佛人-- 修持「中乘:緣覺乘」而獲得的成果,名為「辟支佛」。

(7)         菩薩人-- 修持「大乘」的人,名為「菩薩」。

(8)          -- 以「人身」顯現的「佛」。

所有由凡人以至已證「小乘」果位的「阿羅漢」及「辟支佛」,及已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等,都列入其中。甚至有一個人,為了利益世間眾生,生起大悲心而生於世間,在人間、天界中潤澤眾生,被稱為「間之」,亦即是「佛」,若果「佛」世俗的見解教化眾生,若果有人依這些人的見解修行,包括以「人身」顯現的「佛」的見解,亦稱為「依人」。「佛」為了引導那些執著「人見」的人,因此說要「依法不依人」。

「法」即「法性」,不會變易、無造作、非造作、無停住、不停住、一切平等,若是已平等則保持平等,即使不平等亦回復平等,無因(無思慮)、無牽緣、得正決定,對於一切世、出世法均無分別及無有不同,其性質及相狀為無質礙,有如虛空,稱為「法性」。(這段解釋,是「釋迦牟尼佛」對「法性」在「三輪體空」中顯現的特性所作出的詳細描述。)

若果依「法性」修行,最終不再離開「一元」的法要。凡以此見解及方法修行的人,若果觀「一切世、出世法」均入同一「法性」,就是「依法不依人」。】

這是釋迦牟尼佛對「依法不依人」的最正確解釋。後來仍然有人不明白,究竟那些對「法性」及「空性:非有非空」甚為理解的人,甚至有所證悟的人,或者「佛」以「法性」作為教法向人解釋,那麼受法的眾生,可以依其講解來修行嗎?這又是否「依人」呢?可以「依止」這些「人」嗎?

釋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經》卷第六作出答覆,見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如來性品」第四之三[0401c02] ,佛說: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故如來常住不變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性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 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

經文的意思是:【「依法」,即是「佛進入最圓滿及最徹底的寂滅」(maha-parinirvana),回復最原始的「法性」狀態。所以一切佛法,都是為了回復「法性」。這個「法性」,即是「佛」(「佛」即「覺性」)。「佛/法性」是永恆存在的,不會變易的。「依法」的意思就是依止可以令眾生進入「大般涅槃:法界」的「如來:法性」。簡單而言,「依法」即是「依止法性」的意思。因此「佛」是永恆存在的,不會變易。若果有人說,「佛」是無常的,則這個人既不了解,亦不悟見「法性」。若果不了解、不悟見「法性」的人,是不可以及不應該「依止」的(即是不可以跟隨他的教導修行)。但護持「出世間法」的四種人,即懂得上述「四依四不依準則」的四種人,應該證悟及知道「法性」,這些人可以成為「可依止的人」。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善於理解「佛」的甚深微妙奥義及法之寶藏,這些人知道「法性」(即「佛」)常住不變的。……. 依「法」的意思即是依「法性」,不依「人」的意思即是不依「聲聞」(「小乘」的教法) 。「法性」即是「佛」,「聲聞」即是「有為法」。「佛」即是「常住」(永恆不變) ,而「有為法」即是「無常」(經常變遷) …..

跟據上述經文,釋迦牟尼佛說的「依法不依人」是指「不要依止不懂法性的人」,而並非指「所有的人」。因此「顯教」的人是曲解了佛法,錯誤地解釋「依法不依人」的經文意思。 

「依法不依人」的真正意義

一直以來,「顯教」的人批評「密宗」的〈「上師」指引一切教法〉是否適當,質疑為甚麼要尊崇「上師」,認為應該否定「上師」,因為「上師」是「人」,無須跟從及「依止」,其理據是「依法不依人」。以此理由否定「上師」,顯示批評者並不了解《經文》的真正意義,因而「斷章取義」,曲解了「依法不依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所訂定的「四依四不依」準則,目標是為了協助修行人回復「法性」而「成佛」,為了達致這項目標,釋迦牟尼佛特別為他們設立求學及修行佛法,以致「依止」導師的準則。因此無論是那一項準則,都環繞着「法性」而確立

雖然《經文》不易理解,但一定不是現在某些人的曲解,他們的誤解是『凡修行,只可以依止「法」,不可以依止任何「人」。』亦即是說,凡是「法」都是對的,凡是「人」都是錯的。這是十分荒謬兼無知的誤解,因為並非一切「佛法」都是可以令我們「成佛」的方法(即並非一切「佛法」都是「了義」的) 亦非凡是「佛」說的,都可以依之修行而「成佛」,因為「佛」也說了一些「不了義」的修行方法;更非一切「人」都是錯的,因為有證量的修行人,確實可以帶領、指引、及印證「了義」的「成佛」道路

釋迦牟尼佛很清楚的說明,由於世人的資質及理解各有不同,程度十分參差,為了引導眾生進入佛門,容易理解「佛法」,因此釋迦牟尼親口承認他的教法,有一些是「不了義經」,如果依之修行,是永遠無法回復「法性」的。只有含有「法性」及「空性:非有非空」的教法,將每一項的實施步驟及細節,配合「三輪體空」來進行,才是「了義經」,如果依之修行,必可回復「法性」,這些才是正確及真正的「佛法」

釋迦牟尼佛解說「不了義經」,目的是想眾生進入佛門之後,再進一步慢慢認識正確的「佛法」,可以說是一種「權宜之計」,即所謂「先以欲鉤牽,繼令入佛智」。由於「不了義經」,並非正確及真正的「佛法」,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如果「佛」解說「不了義經」,眾生不可以依之修行,否則仍然是「依人」,這是不可以及不應該的。

釋迦牟尼佛又解說,「小乘」的修行方法,是一種「有為法」,會經常變遷,無法回復永恆不變的「法性」。為甚麼呢?因為「小乘」的修行方法,只著重「人我空」(即「無我」),只能夠將「三輪」中的其中一個主體:「做這件事的人」,加以去除。但其餘兩個主體:「事件本身、接受或承受這件事的人」,卻無法去除,即無法做到「法我空」,因此仍然屬於「有為法」,並且引致執著而無法回復永恆不變的「法性」,所以眾生不可以「依止」及跟隨他們的指引修行。

故此簡單的說,所謂「人」,就是世間上無論是那一種人,如果不理解或證知「法性」,都不可以「依止」他,不可以跟隨他的指導修行佛法。但無論是那一種人,如果依從「四依四不依」準則而證知或了解「法性」,都可以成為眾生的「依止」對象,眾生可以跟隨他的指導修行佛法。

所謂「法」,就是世間上無論那一種修行方法,如果不講解及不實踐證知「法性」及「空性:非有非空」,又沒有將每一項的實施步驟及細節,配合「三輪體空」來進行,都不是「法」,因為缺乏回復「法性」的方法,都不是正確及真正的「佛法」。

所以無論是那一種宗教,又或者是「佛教」的那一個宗派,如果無法帶領眾生回復「法性」,都不可以「依止」及不可以跟隨他的指導修行,因為他們所指引的道路,都是無法脫離輪迴引力範圍的「死胡同」。(「業力」網絡:由於以往多生多世「善或惡」的行為,形成自己內心及受影響的其他人之「心力」互相糾纏,成為互相影響的「引力」網絡,稱為「業力」網絡。請參看由「敦珠佛學會」出版的「業力不可思議」DVD光碟。前往有關內容粵語前往有關內容國語)

究竟如何分辨他們不同的道路呢?只要看一看他們的教義,有沒有講述「法性」「空性:非有非空」呢?當他們講解及指引修行時,有沒有將每一項的實施步驟及細節,都配合「三輪體空」來進行呢?果有,就可以放心信賴,跟隨這些教義修行。如果無,即使同是「佛教」,但該宗派所引用的《經》是《不了義經》,都不可以「依止」及不可以跟隨他的教法修行。究竟如何分辨《不了義經》呢?只要看一看《經文》,有沒有講述「法性」「空性:非有非空」呢?有沒有將每一項的實施步驟及細節,都配合「三輪體空」來進行呢?果有,就可以放心信賴,跟隨這個宗派的指引修行。

「佛法」艱深,又浩如煙海,難以明白,必須跟隨一些導師學習,究竟應如何抉擇呢?只要看一看他的教導及指引言語內,有沒有講述「法性」「空性:非有非空」呢?有沒有將每一項的實施步驟及細節,都配合「三輪體空」來進行呢?果有,就可以放心信賴,跟隨他的教導及指引修行。

「佛法」的實修需要經驗,必須跟隨及「依止」一些「上師、法師、僧侶」,究竟應如何抉擇呢?只要看一看他的教導及指引言語內,有沒有講述「法性」「空性:非有非空」等「中道實相」(不偏不倚的真正「法性」之相)呢?有沒有將每一項的實施步驟及細節,都配合「三輪體空」來進行呢?果有,就可以放心信賴,跟隨他的教導及指引修行。

如果只是勸人向善、守戒,亦有人跟隨行善、守戒釋迦牟尼佛說這些人是「善人」,但仍然不可以及不應該「依止」他們的教法修行,因為這些教法並不完整,亦不徹底,仍然停留在「人天乘」(最高成就亦只能投生「天界或人界」,稱為「人天乘」)的教法,既無法引導眾生「脫離輪廻」,亦無法引導眾生回復「法性」。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八「長壽品第四卷上」[0410a17]中云:辨正四依品取正法正以為依也……..善業難見性……

此文的意思是:【分辨何謂「正法」及「正人」的「四依四不依」準則,可以協助抉擇「正確的佛法與正確的修行方法」,及「正確的人」,作為眾生「依止」及跟隨修行的對象……的行為難以悟見「法性」。…….

近代很多「佛教」領導者,為了令「佛教」興盛,因此學習其他宗教的入世行善方法,將「佛教」改革,只做行善的工作,求取心靈安慰,並且以此作為修行的方法,花費了大部份的精力與時間。而實質的修行,亦簡化為「只唸佛號、誦經、拜佛」,將「佛法」最精華的「法性」及「空性:非有非空」等中道實相」修行方法,棄之不用,變相地令「佛教」陷入「名存實亡」的「末法時期」,令正確及真正的「佛法」無法生起真正的意義。無須「外教」攻打,「佛教」已經很自然地「自取滅亡」。這種單邊改革,只要廣的一面而捨深度的一面,只要皮毛而捨精華,此舉只會令自己及跟隨的人無法回復「法性」,誤己誤人,實屬不智

「佛教」給人的一般印象是「行善、持咒、唸佛號、誦經、拜佛」,以為如此做就是真正的修行,就可以往生淨土,甚至「成佛」。「四依四不依」準則,成為「撥亂反正」的準則。正確的弘教方法應該是「廣面與深度」兩邊都要兼顧。那一邊是、那一邊是呢?「法性及空性:非有非空」是「佛法」的核心及精華,必須全力重點弘揚,才能使正確及真正的「佛法」保存下去,這才是真正的「續佛慧命,燃佛心燈」。

如果只偏向行善,忽視「佛法」的核心及精華,令人誤解「佛教」只是「拜偶像、唸誦」的行善迷信教派,就等於「斷佛慧命,滅佛心燈」,與「外教」並無分別。「行善」可以積福德,福厚就可以得學正確的「佛法」,可以向「出世間法」邁進,是「修行」的一部份,入世「行善」亦可協助擴展「佛教」,但不可以「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因為「行善」是「世間法」,不可以令人「脫離輪廻」。「法性及空性:非有非空」才是「出世間法」,可以令人「脫離輪廻」,回復「法性」而「成佛」。錯誤地以「世間法」代表「佛教」及「佛法」的人,影響十分深遠,因而犯此錯誤的人,應深自懺悔,力挽狂瀾,救自己及救助其盲從的跟隨者

今後的「佛教」領導者,必須重組弘法的重點及方案,以眾生的未來幸福為重,而並非以教派之是否強盛為重,更非「顯教」與「密乘」之爭;以正確及真正的「佛法」引領眾生,以能令他們「脫離輪廻」的修行方法為重,以「了義經」抉擇這些修行方法,而並非以「不了義經」的幾句說話,矇騙眾生。

若果各派系能放下成見,以理性及「四依四不依」作為基礎,互相合作,捨短取長地規劃不同程度的修行方法,將會是眾生之福,亦是「佛教」之福。若果各派系互相歪曲《佛經》,或者非理性及無依據地互相指責某些《佛經》為「偽經」,最大受害者是眾生及「佛教」,最大得益者是「外教」。這只會是「親者痛,仇者快」!

由於「法性及空性:非有非空」是一種理論,十分抽象,要配合實修,並不容易,亦因此被「無知」的傳法者忽視「藏傳佛教」的修行儀軌,尤其是「圓滿次第」及「大圓滿、大手印」等眾多修行方法,都是全面的「法性」及「空性:非有非空」之中道實相」修行方法,並且每一項的實施步驟及細節,都配合「三輪體空」來進行,是極度有效的實修方法。這些修行儀軌的詳細解釋,稱為「導引、口訣」,是真正的內涵部份。所以如果「顯教」抗拒「密乘」,可以說是整體「佛教」,及欲以修行「脫離輪廻」的眾生,一種極大的損失(請參看「蓮花海」第十五期「瀕死體驗的意義」一文,有關「成佛」的理論與實修解釋,及個案舉例。前往有關內容)

近代的一些「藏傳佛教」傳法者,只懂得「灌頂、做法事」,大談「活佛、銜頭、神通、法力」,所有「灌頂、修行儀軌」講解,都不加入「法性」及「空性:非有非空」,亦不配合「三輪體空」來進行。「導引、口訣」不單欠奉,即使有,同樣是並不配合「三輪體空」,結果引來一批「迷信」的信徒,甚至「黑社會」份子亦被吸引,導致大部份「藏傳佛教」信徒的行為及言談都偏離正確及真正的「佛法」,令人側目。這些修行者以「持咒」作為一種手段,求取慾望,即使間中修習儀軌都只是為了求財、求壽、求健康、求好運,此舉亦變相地令正確及真正的「佛法」及「藏傳佛教」陷入「名存實亡」的「末法時期」。

所以「顯教」抗拒「密宗」,雖說是因為不了解其內涵而引起,但亦有一部份原因,就是觀察「密乘」的傳法者及信徒的行為而產生。其中一項抗拒原因,就是「密宗」極度尊崇「上師」,但又經常出現「假上師」,憑藉尊崇「上師」的令牌,玩弄信徒,為所欲為,實為「害群之馬」。這些案件的發生,受到「顯教」的非議,引用「依法不依人」來攻擊「密宗」。

所謂「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丐」,無論任何宗教,「佛教」的任何宗派,即使制度嚴謹,亦難免產生種種醜聞漏弊。但有制度、有準則,一定比無制度、無準則的好。所以「藏傳佛教」的始祖蓮花生大士說:【不觀察上師如飲毒,不觀察弟子如躍淵。】其實問題不在於「尊崇上師」的方式,因為「尊崇上師」是修持「密乘」導致實修成功的必須條件,問題在於求學者有否通過準則來觀察及抉擇「上師」。

怎樣觀察呢?引用什麼準則來觀察呢?迦葉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四依四不依」作為答案。這個「四依四不依」,可以說是修行的一些準則、標準、規範,所以亦有人稱之為「四依四不依。因為若果不依之而行,就會無法回復「法性」。

釋迦牟尼佛進入「涅槃」圓寂前,阿難尊者請問釋迦牟尼佛,若果「佛」離去後,應該以什麼作為導師呢?

《大般涅槃經》「遺教品」第一[0901a24] 釋迦牟尼佛說:【阿難如汝所問佛去世後以何為師者阿難尸波羅蜜戒是汝大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釋迦牟尼佛的回答是守「戒」,可以生起甚深的「定」及「智」。而「戒」,有很多種。有「小乘」的戒、「大乘」的戒、「密乘」的戒。阿難尊者是修「小乘」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回答阿難尊者說:『「尸波羅蜜戒」是你的大師 (「尸波羅蜜」為梵語,簡稱「尸羅」Sila,直譯「清涼」,即「戒」的意思),依之修行可以得到甚深的「定」及「智慧」。』釋迦牟尼佛並無說守這些「戒」可以回復「法性」。

現在有一些人將之曲解為『佛說他去世後,所有人都不可以為師,只可以「以戒為師」,而且只「依法」,「不依人」。』

阿難尊者的「上師」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圓寂後,事實是已無人可以再成為阿難尊者的「上師」,所以釋迦牟尼佛回答阿難尊者,他應該以「戒」作為他的「大師」,也沒有說這是「唯一的師」,因為釋迦牟尼佛即使圓寂,但仍然是阿難尊者的「上師」。

所以釋迦牟尼佛回答阿難尊者的答案,既是針對阿難尊者個人的答案,亦是普通人都可以倣效的答案。因為「戒律」,事實上是一些修行的準則,是達到某個標準及程度的準則。某些準則可以協助您增加福德,某些準則可以協助您增加智慧,某些準則可以協助您脫離痛苦,某些準則可以協助您往生淨土,某些準則可以協助您脫離輪廻,某些準則可以協助您復「法性」而「成佛」

釋迦牟尼佛回答迦葉尊者的答案,才是最真確,最完整的答案。曲解佛法的人,有些是「有心的」,有些是「無心的」,但都必須是「小心的」,否則就會「犯戒」。最好的方法是引出《佛經》的原文,再各自有所依據的討論及研究,「真智慧」才會出現。如果不引出《佛經》的原文,只以個人解釋任意論述,既會產生「無知」,亦有「愚民」之嫌

眾生對「佛法」本為白紙一張,毫不理解,都是依靠「人」的解說,依靠「人」的著書解釋,依靠「人」來憶記、重新敘述及記錄《經典》,依靠「人」的修行經驗指引。到最後,仍然離不開「依止人」。所以硬說修行「佛法」不要「依人」,是一種可笑的「駝鳥政策」,亦顯示了對《佛經》的「一知半解」,還要以此攻擊別的宗派,真的是何等「無知」呢?竟然還自稱「佛法」導師,不單誤人子弟,亦因此歪曲正確及真正的「佛法」,犯下「減損佛法、謗法」的「重戒」。若果眾生選擇跟隨這樣的「佛法」導師,又怎會不跟著毁犯同樣的「重戒」呢?

所以這個指引人的「人」,十分重要,要小心抉擇,必須符合釋迦牟尼佛的「四依四不依」準則。否則只會「以盲導盲,同墜火坑」。要分辨「真假傳承、真假上師、真假導師、真假教法、真假佛法」,以至一切「信心」的基石,都建基於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四依四不依」準則。 

錯誤的信心方向

很多信奉「佛教」的人,在最初入門時,就已經將「信心」建基於「佛力庇祐、神通救助、慾求可達」的錯誤方向之上,令自己陷於「迷信」的慾求之中。尤其是信奉「密乘」的人,情況更糟糕。

這種錯誤的信心方向,造就了很多「假上師、假法師」,陷自己於「萬劫不復」之地(請參看「蓮花海」第十二、十三及十四期「真假傳承及其相關意義」一文,有關「萬劫不復」的危害性。真假傳承 (1)  真假傳承 (2)  真假傳承 (3) )即使得遇「真上師」,但由於「佛法」的真正意義是教導您如何回復「法性」,因此「真上師」只會引導眾生的「心性」受訓,不會滿足眾生的慾求,最終亦令「迷信」的眾生失望。這些「迷信」的眾生,「入寶山而空手回」,無法在「佛法」上得到真正的益處

「假上師」遇到「迷信」的眾生,簡直是「正中下懷、求之不得」,由此而「財色兼收」。但「真上師」遇到「迷信」的眾生,也真的夠苦了。有一個個案就是如此的,一位中年失婚的婦人,學「顯教」十多年,覺得不夠勁度,難以滿足她的慾求,於是轉信「密乘」。尋得一位享負盛名於全世界的年輕轉世活佛,求學佛法。由於她對愛情欲求而不得,失敗的婚姻令她患上嚴重的「抑鬱症、痛症」,情緒失常,經常以為自己的修為可通靈性,感應超乎常人。於是將慾念投射於轉世活佛。

她認為轉世活佛是她多生前的丈夫,因而苦苦糾纏她又認為轉世活佛必有「神通」,因此確活佛以「神通」進入她的夢境,做她的丈夫,履行丈夫之責,以滿足她的慾念。當情緒不穩定時,她會大發脾氣,說轉世活佛的不是之處

由於「信心」建基在錯誤的方向,結果是女的愈病愈重,男的無辜成為犧牲品,盛名被沾汚,而且飽受騷擾,百口莫辯,甚至連累「藏傳佛教」。雖然這位活佛循規蹈矩,致力弘法,更不會著書論述或談論什麼「雙身法」,理應不會惹上麻煩。可惜將「信心」建基在迷信「神通」的眾生實在太多,令無心修行,但愛慕「神通」的麻煩者滔滔不絕地出現。

同類的個案並不少,有一名中年富有的失婚太太,認為「藏傳佛教」具足吸引力,因而跟隨一名中年男性導師學習,不知不覺間迷上這位導師。天天借故到佛堂痴痴地望着這位導師半天,甚至一整天。送樓宇,又送房車,結果導師把持不住,放棄導師之位,隨此女士而去,結果是「金屋藏師」。這種故事,任何宗教都曾經發生

所以如果學佛,將「信心」建基在錯誤的方向,被虛榮心所累,想做「佛母」,受人羨慕,惡業果報,就會隨之而來,誤己、誤人、誤教。因為「慾求」是一種「負能量」,若果「求而不得」,這種「負能量」會攻擊,令身體產生痛症,精神受創。這種「負能量」如果投射,就會「引魔入身」,令身體怪病叢生,精神出現分裂。可以說,是一件十分悲慘的事。而「慾求」,就是「罪魁禍首」(請參看「蓮花海」第十五期之「智慧的修行方向」,有關「慾求及逆境」的解决方案。前往有關內容)

所謂「轉世活佛」中之「活佛」一詞,藏音「祖古」,是翻譯的一種誤導。原藏文的意思是「再轉生的修行人」,並非「仍然活着的佛」。無論前生是否「修行人、傳承上師、祖師」,抑或普通人,一經轉生,所有記憶都會成為「隱性記憶」,能力一如普通人。他們必須重新學習佛法、通過修行,喚醒「法性的覺知」。所以無論這些「上師」是否「再轉生的修行人」,承襲前生的名銜有幾響、幾大,前生的「證量」有幾高,都要「重新開始」。選擇「上師」的人,不要「迷信」攻心,自陷絕境。無論任何「上師」,都必須依照「四依四不依」審核準則加以觀察。(請參看「蓮花海」第十二期「真假傳承及其相關意義」一文,有關其他的審核準則真假傳承 (1))

學佛重信心       建基有準則

四依四不依       正法正人

法性非有空       依此判真假

不知者不依       證知者當依

真假傳承 (1)  真假傳承 (2)  真假傳承 (3)  真假傳承 (4)

下 載   返回頁首   返回皈依頁面  留下通訊及接收本會資訊